文/慧開法師(佛光山副住持、南華大學講座教授)
星雲大師對於「行三好」的開示與啟發
星雲大師在他所著《三好一生》的緒論中開示我們,我們有沒有拜佛,口中有沒有念佛,心中有沒有觀想佛,這些都不是佛陀要求或希望我們一定要做的;但是佛陀教導我們每個人都要修身、修口、修自心,這些都不是為佛而做,而是完全為了我們自己好。
星雲大師還用了一個很生動也很生活化的比喻,就像房屋漏水了,要修繕一下;地下髒了,需要掃地;桌子壞了,要用工具來修理;衣服破損,要修補一下;身體的疾病,也需要治療。同樣的道理,身、口、意有病患,或者有缺失,怎麼能不修繕、修補呢?那修補身、口、意,需要甚麼工具及方法呢?就是:做好事、說好話、存好心。
什麼是做好事呢?做好事不必是豐功偉業,日常生活中的舉手之勞,都可以做好事,譬如垃圾你丟我撿、助弱扶危都是好事,到慈善團體或寺院道場做義工,犧牲休假日為大眾服務等等,都是在做好事。
什麼是說好話呢?說好話不必是講大道理,日常生活中的打招呼問候、歡喜讚歎、加油打氣、鼓勵向上都是說好話,給他人指引、教育是說好話,為他人開導、解惑是說好話,以鼓勵代替責備,以愛語代替指責都是說好話。
什麼是存好心呢?「存好心」屬於內心的活動,不像「做好事」與「說好話」那樣外顯而容易觀察的到,然而這三者有一個共通之處,就是為了他人好,讓他人能夠受益,或者讓他人能夠歡喜,愈是無私無我,存好心的層次就愈高,功效就愈大。存好心就是希望他人好,希望國家社會好,希望地球環境好,希望天下太平,因此,祈願國泰民安是存好心,祈願風調雨順是存好心。
星雲大師提倡的「力行三好」||「做好事、說好話、存好心」,不但是現代人在日常生活當中修學佛法的心法祕笈,也是淨化身心的心靈疫苗,更是往生佛國淨土的重要資糧。
「行三好」的難與易||有關「知與行」的實踐課題之反思
從表面上看起來,「行三好」是舉手之勞,似乎很簡單,可是真的有如大家以為的那麼簡單嗎?其實不然!「行三好」不單有「如何行」的問題,以及「如何好」的問題,還有「行」了之後,能否達到我們預期的目標,確實讓眾生受益、讓大眾歡喜的目的,這些課題都值得我們深思與探究的,所以我們還有更進一步的功課要做。
《尚書.說命》云:「非知之艱,行之惟艱。」簡言之,就是「知易行難」,也就是,知道一個道理並不難,難在將這個道理付之於實踐,而且要有成效。此外,在《貞觀政要.慎終》中更進一步說:「非知之難,行之惟難;非行之難,終之斯難。」意思是說:任何事情,只是知曉及了解並不困難,困難的是採取行動而落實;行動實踐也並不困難,困難的是能否貫徹始終。
孫中山先生主張「知難行易」,理學家王陽明則提倡「知行合一」,可見,究竟是「知易行難」,還是「知難行易」,抑或是「知行合一」?自古以來就有各種不同的論辯。客觀而言,在「理」上,似乎人人知曉,在「事」上,卻非人人都做得到。究竟是因為道理容易明白,卻難以付諸實踐?還是因為沒有真正理解其中的義理,以至於無法確實力行?這些問題都值得我們進一步深思。
其實,「知易行難」並非要否定「知」的重要性,而是強調不能只有表面、膚淺的知,要達到真知與深知。在現實生活中,很多事情之所以沒做好,工作成效未彰顯,或者沒有達到預期目標,問題多半是出在我們對事務的「認知與理解」上,或是不明白為什麼要做這件事,或是不清楚如何去做好這項工作。在這樣的情況下匆促上陣,就容易手亂腳亂,乃至毫無章法,最後導致漏洞百出,甚至束手無策,終究很可能就半途而廢。
要超越克服「知易行難」與「知難行易」的弔詭命題,其關鍵就是要做到「知行合一」。知是行的思想基礎,行是知的實踐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要堅持及貫徹知行合一,要理論與實務並重,既不能光說不練,滿口空言卻毫無行動;也不能盲修瞎練,只顧埋頭苦幹卻毫無章法。要確實「行三好」,就要「理事兼顧」,不能「執理廢事」,也不能「執事昧理」,而要「理事圓融」。(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