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風徐行】一位鳥類畫家的養成

文/劉克襄 |2023.01.03
626觀看次
字級

文/劉克襄

不知是巧合,還是命定。

一九八七年春初,何華仁辭去「時報」人間副刊美編的工作,應林業試驗所六龜分所金恆鑣所長之邀,遠到這個台灣自然志相當重要的驛站。他在那兒嘗試長時間的定點自然觀察,並進行生態繪圖。當時二十八歲的他,雖說美術底子打得紮實,但鳥類彩色繪圖可能還不到十張,遑論後來大家熟知的版畫。

在扇平林區待了半年,回台北後,我們一起去野柳賞鳥。他展現了敏銳的觀察,同時逐漸展現解說野鳥習性的能力。我一邊嘖嘖稱許,卻也好奇,到底六龜的森林帶給他什麼魅力,何以能在短短時間脫胎換骨。

除了興趣和熱情,我始終相信,華仁與生俱來,還有一種天生的,觀察飛禽的慧眼。直到他病終前,醫師幫他檢查眼睛,都非常欽羨他的良好視力。

有一回,我和畫家曾金源特別南下探望。從高雄搭公車抵達六龜,還記得車站是間木造的暗褐小屋。那時扇平是有管制的,有些麻煩之入山申請和登記。我們在那兒等候,過了一陣,華仁和一位林試所同仁,搭乘吉普車前來迎接。

車子沿林道盤旋而上,續行了十來公里。沒想到,他進行觀察的山區,還在更山區的環境。抵達扇平後,再搭乘四輪傳動車,直上南鳳山,在林霧裡觀鳥好一陣。是夜,以柴油發動機點燈,煮簡單的罐頭麵條晚餐,隨便找個公務床窩眠。隔日,他再引領我們,循一條偶爾走訪的隱密山徑下山。

南鳳山當時有一苗圃(1360m),鳥友曹美華夫妻曾到那兒拜訪過華仁,好像是進行鳥類繫放的工作,還拍照留念。

這幾日翻讀日治時代六龜警備線資料,對照下方知,此地又叫森山,昔時池鯉鮒駐在所,便在林班工作室附近。九○年代初,森山氣象站設立之前,那兒已是一片蓊鬱森林,現在恐愈加原始。

隔日下山前,華仁說北邊的出雲山,日治時代有條東向的古道,可通往台東。我們還稍微探勘了一番,疑似日治時期的警備線,還有駐在所的遺跡。遠望清晨的山稜線,剛巧有一隻林雕掠出。

不知從南鳳山下抵扇平的那條路,是否還在。從南鳳山往付見,再通往出雲山、溪南山的警備線,目前通行狀況並不頂好,但總有南部的登山隊伍,斷續在探勘。

早年台灣昆蟲採集,這條警備線前後散布著緊密的駐在所,都是重要的自然採集之地。日治時期諸如加藤正世、鹿野忠雄、江崎悌三和山中正夫,還有二戰後的陳維壽、張保信和沈勇強等都在此,獲得諸多鱗翅目為主的觀察養分。

還好鳥類太迷人了,羽毛飛行的世界一樣深奧。華仁始終維持鳥人的襟懷,繼續遠望天空,靜候密林。朱鸝和黃山雀繼續以不同的華麗,吸引著他。更無庸置疑的,何華仁也在此成長。

根據鳥友張宏銘的悉心整理,一九八七年,華仁調查了一百三十天,當地留鳥紀錄了一百三十種。當年還做了許多鳥類繫放。隔年,他被我遊說,一起去「自立晚報」工作,但還持續一年,每個月去南鳳山苗圃一周,調查夜行性猛禽。他對猛禽的特別鍾愛,轉化為豐沛的創作元素,無疑都是在這個過程裡孕育。

後來有一份報告交付林試所。原始文件放在台北鳥會,卻因納莉颱風淹水而毀損。不知林試所是否有保存,日後若有一華仁基金會或小型博物館之成立,相當需要這方面的資料。

想像著夜深時,他孤單卻興奮地趴著案桌,一筆一觸地手繪著在地的動物。那些現場標本或活著的物種,可以親自於現場遇見,甚而觸摸。那種幸福是我們在北台灣都會近郊來去,不可能擁有的自然悸動。從這種愉悅的日積月累,他走出了獨一無二的版畫風格,一筆一觸都流露著生命的昂揚。

華仁在扇平的蟄居,對後輩若有啟發,應該有多重意義。除了定點調查帶來觀察功力的精進,從自然史的角度,他的出現,還擴大了這條台灣早年自然採集步道的內涵,而且隱隱暗示了,長時前往偏遠異域旅居的重要。

我的行囊可以背負的不多了,但還期待有朝一日重回扇平,走訪他去過的,以及想去的出雲山、溪南山等地,再把那些百年的故事,跟他美麗地連結。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