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健署提醒,代謝症候群患者透過健康飲食、規律運動、戒菸、戒檳等,有機會逆轉危害。圖/123RF
【本報台北訊】國人飲食西化、生活習慣改變,代謝症候群患者也增加。根據國健署國民營養健康調查,20至64歲民眾罹患代謝症候群盛行率為24.8%,相當於4人當中就有1人罹患代謝症候群。醫師提醒,遠離代謝症候群應提前預防,尤其採取「健康促進」模式,包括飲食、運動調整,就有機會逆轉慢性病危害。
國健署調查,男性代謝症候群盛行率30.4%,高於女性19.7%。國健署長吳昭軍表示,三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高)和二害(腰圍過粗、好的膽固醇不足),上述五項危險因子含有三項以上,即是罹患代謝症候群。一旦罹患代謝症候群,會增加2至6倍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的發生風險。
國健署、健保署今年7月啟動「代謝症候群防治計畫」,至今執行5個月,有1200家診所、近2000名醫師參與計畫,照護超過2萬名代謝症候群民眾。
中華民國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常務理事黃啟嘉表示,此防治計畫目標協助20萬名民眾,目前執行約半年時間,臨床上觀察男女比例沒有太懸殊。此計畫核心價值在於「健康促進」,因為包括三高等許多疾病初期時,若調整飲食、運動等生活習慣,將體重、腰圍控制在正常值,是有機會將疾病逆轉的,甚至像是早期糖尿病,用藥也可以慢慢減少、甚至完全不用藥。
黃啟嘉表示,過去制度、誘因不夠積極,整體醫療環境容易忽略「監測價值」,像是病人會認為「看醫師就是要拿藥」,醫師苦口婆心建議病人改變飲食習慣、運動等,病人還不一定想聽,有種「好心被雷親」的感覺。他分享,過去曾碰到一名病人,誤以為自己的過敏是鼻息肉,他仔細檢查後,確認沒有鼻息肉因此沒開藥,病人反而不接受,反問醫師「能不能退掛號費」。也因此,不少醫師最後會認為「開藥就好」。
「我最大興趣,就是幫病人減藥」,黃啟嘉說,專業醫師給予病人健康觀念、督促改變生活習慣,價值遠遠高於給予病人藥物或檢查。國健署代謝症候群防治計畫,便希望醫師花時間、有耐心地建立病人的病識感,讓病人一起參與決策、訂目標,例如原先血糖值130,希望三個月降到120,又或是體重95公斤,三個月將到93公斤等,一同朝促進健康方向邁進。
吳昭軍呼籲,罹患代謝症候群的個案,需要透過健康飲食、規律運動、戒菸、戒檳等健康行為,建立健康的生活型態,只要願意及時改變,就有機會逆轉代謝症候群的危害。
「代謝症候群防治計畫」針對20至64歲經健康檢查或就醫發現有代謝症候群的民眾,由診所醫師評估病人慢性病風險因子,進而依照個人化的疾病管理需求,提供飲食、運動、體重控制、戒菸戒檳、三高管理等健康指導,並由醫師和病人共同設定改善目標,定期追蹤與評估,幫助民眾建立正確的健康行為,做好個人的代謝症候群管理,避免後續慢性病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