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慧開法師(佛光山副住持、南華大學講座教授)
案例二 【按:仍然以劉葆光居士(第一人稱)的口吻,敘述如下,然後分析。】
在新冠疫情爆發之前,也就是兩年多前,有一天因為有事耽擱而遲到,沒有趕上法會,我就在台北道場十四樓大殿外面坐著,等法會結束後用午齋。法會結束後,大家都出來在大殿外面換下海青,穿上自己的鞋子。這時我旁邊有位師姐正在折疊海青,我就問說:「你常來參加法會喔!」她回應說:「是啊!我幾乎每次都來,道場如果有法會,我都常來參加。」我就說:「師姐你真了不起,功德無量喔!」
跟師姐交談了一會,她卻面露憂愁地說:「雖然我每次都來參加法會,大家都說我很有功德,但是我今年快八十歲了,每天都在想,以後啊,我要怎麼往生、怎麼死呢?」我回應說:「噢!很多人也都有這種想法啊!我個人也有這種困惑,以後我到底要怎麼往生、怎麼死呢?」
師姐回應道:「希望能夠好死,就是不要生病,然後拖拖拉拉的接受醫療的痛苦,希望能夠一下子就走了,沒有痛苦。但是參加法會只有做功德,並沒有給我一個好死的信心,不知道該怎麼辦?」還問我:「你知道有什麼方法嗎?就是可以好走!」
正好我不時會誦念蓮池大師的〈西方發願文〉,還印了將近一千張的蓮池大師發願文,正面是西方三聖像,另一面就是蓮池大師的〈西方發願文〉,放在慈雲雜誌社贈送給有緣人。不過很少有人拿,到了現在都已經過了四年了,還是有很多仍然放在慈雲雜誌社的架子上。我自己保留了一百張左右,想要贈送有緣人,但是卻沒幾個人想要,還沒有到一定年齡的時候,大家都不會想到「死」這個字,所以我都放在家裡,沒有帶在身邊。就算是佛教的同參道友,也有很多人是害怕聽到「死」這個字的。
那時我就將〈發願文〉的大意,還有如何祈求的內容,用簡單的話講給這位師姐聽,她當場就拿了一張紙記下來,還說她每天早、晚都要這樣向西方三聖求好死,不要被醫療拖著。
我不知道這位師姐現在的情況如何,真希望她保持健康,並且未來能夠達成她善終的願望,沒有什麼病痛,也不需要醫療,更不要拖拖拉拉的,能夠瀟灑走一回。
分析:
這位師姐的困惑,其實也是許多佛教徒的困惑,也可以說是很普遍的問題。就如同劉居士所觀察到的—— 還沒有到一定年齡的時候,大家都不會想到「死」這個字。就算是佛教的同參道友,也有很多人是害怕聽到「死」這個字的。
在《論語》〈為政〉篇中,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罔」是迷惑之意,「殆」是疲怠之意。孔子這句話的意涵是,只知道學,卻不會思考,就會迷惑,反之,只是思考,而不學習,就會疲怠。在〈衛靈公〉篇中,子曰:「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孔子說他自己終日廢寢忘食,思考問題,但是卻沒有效益,還不如加強學習。另外,在〈泰伯〉篇中,子曰:「學如不及,猶恐失之。」意思是我們求學,要深怕來不及、趕不上,學到了又恐怕會忘失掉!我觀察到很多現代人,不是「學如不及,猶恐失之」,而是「血拚(shopping)如不及,猶恐失之。」
我們學佛,乃至修學淨土法門,也要如孔子所說的,不能光是空想,盼望佛、菩薩的加持,而沒有深入經藏研習法義;當然也不能只是研習經論義理,而沒有任何修持,包括:誦經、念佛、坐禪、禮懺等等;而是要解行並重,福慧雙修。最好能夠如孔子所說的「學如不及,猶恐失之」,深怕來不及、趕不上而積極勤求佛道,努力實踐。
其實,大家的困惑:「要怎麼好死?要如何往生?」我早已在本專欄系列文章中揭露了解答。有兩個系列:〈生死自在「五千萬」迎新年〉(自二○二二年一月二十三日至五月二十二日)以及〈如何「見好就收,瀟灑走一回」?〉(自二○二二年五月二十九日至九月十一日),請大家上網搜尋參閱。
宜蘭縣幸夫愛兒園創辦人達觀法師是我的忠實讀者,感謝他大力推廣我的理念。他曾親口跟我說,他看了我的書,聽了我的演講,對於生死自在有三大心得,他用台語說道:「第一、毋驚死啊(不怕死了),第二、知影按怎死(知道怎麼死),第三、知影欲死去佗位(知道會死去哪裡)。」他講得實在太貼切了!大家聽了,是不是很有啟發!(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