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出版的《觀塘.塘觀-尋訪千塘之鄉的桃花源記》結合成果實例、社會觀點與文化脈絡,引領讀者探究埤塘開闢史。圖/市府提供
【記者羅智華桃園報導】桃園因埤塘眾多,有「千塘之鄉」美名,為呈現三百年來的埤塘發展史,桃園市府日前出版《觀塘.塘觀-尋訪千塘之鄉的桃花源記》,記錄擁有最多埤塘的桃園,如何透過埤塘文化保存及再生,發揮農田水利灌溉、滯洪防災等功能,為台灣百年水文發展寫下歷史。
因地形多屬台地,桃園百年來開發與埤塘、水圳具有深厚關係,早期先民在桃園開發的埤塘曾高達一萬口,現存約三千多口。對當地人來說,每口埤塘都是地方史的其中之一,具有生態、人文等脈絡,像是大忠國小當初就是由一口埤塘改建而成。
不過,隨著社會變遷,也讓許多埤塘在都市發展過程逐漸消失,為推動埤塘再生,水務局、農委會農水署等單位一同投入保留埤塘及生態紋理工作,像是中原埤塘生態公園就轉型為防災滯洪公園,並獲得「全球卓越建設獎」銀獎肯定。預計於後年完工的龍山埤塘生態公園,則兼具生態景觀功能,落成後將是桃園首座結合雨水撲滿及乾式草原的滯洪公園。
為讓大眾看見埤塘多元樣貌,新出版的《觀塘.塘觀-尋訪千塘之鄉的桃花源記》結合成果實例、社會觀點與文化脈絡,引領讀者探究埤塘開闢史、進而了解埤塘發展脈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