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自在】生死大事疑難解惑(十一)

文/慧開法師(佛光山副住持、南華大學講座教授) |2022.12.04
1511觀看次
字級

文/慧開法師(佛光山副住持、南華大學講座教授)

問題三(續):

前面三周的文章都是聚焦於「如何能夠善終(好死)而且沒有痛苦地往生」這個重大課題,大家真正需要的,並不僅只是一個「知識性」或者「公式性」的「文字解答」,而是一項可以「真正解決問題」並且「具體可行」的「行動方案」:從「觀念的扭轉」(破除禁忌,深入地認知與理解「生命永續」與「自然死」的哲理意涵)、「心理的建設」(以正面健康的態度接受「自然死」的到來,同時開展未來生命的永續經營)到「具體的行動實踐」(積極面對「自然死」,並且及早充分預做準備「求往生」),要當捨則捨,當行即行。如果能夠如實依教奉行,那麼「死亡」這件大事就不再是個恐怖而痛苦的障礙,而是可以轉化為難得且歡喜的往生契機,這也就是為什麼弘一大師在他往生前會寫下「悲欣交集」這四個字的道理。

當然,對於絕大多數人而言,要能夠真正善終而且沒有痛苦地往生,絕對不是臨終者自己一個人就能夠辦到的事,而是需要得到全家人的積極護持,以及同心協力地關懷與照顧。然而,要得到全家人的積極護持與關懷照顧的大前提是,全家人要有面對與接受「自然死」的認知,以及為臨終者積極「求往生」的「共識」。

全家人有了這樣的認知與共識,對於臨終者才會有正確的關懷行為與照顧措施,如此臨終者才不會冤枉遭受醫療的不當干預乃至摧殘。

以我的雙親為例,他們在往生之前,醫師不斷地要求為他們插鼻胃管,我們兄弟嚴詞拒絕,不但捍衛了雙親的死亡尊嚴,也維護了他們的死亡品質。在家人同心協力地陪伴與照顧下,最後,雙親都是在身心沒有衰竭的情況下,兒孫隨侍在側,沐浴在佛號聲中,意識清楚地含笑捨報往生,我們兄弟雖然不捨,但也感到畢生最大的安慰。

再舉一個實例,二○二二年初,高雄的貴玉菩薩罹患癌症已臻末期,因為參加了我的淨土經典導讀網路課程,決心以大無畏的精神坦然面對生死,勇敢地拒絕醫療干預,出院回到家中一心念佛求往生。二○二二年一月三十一日農曆除夕夜,我特地到她府上探訪關懷,為她加油打氣。二月二日大年初二中午,她在家中安詳捨報,蒙佛接引,享壽七十二歲。當天下午,我再到她府上,為她念佛回向。

貴玉菩薩無畏生死,依教奉行,在全家人同心協力的護持與照顧下,一心發願往生彌陀淨土,臨終時身無病苦,心無罣礙,在身心沒有衰竭的情況下,安詳捨報,蒙佛接引,是淨土行者的楷模,足為大眾典範。

針對「好死且沒有痛苦地往生」再作個總結:當臨終者已準備好要捨報而拒絕進食,家人也已準備好為親人求往生,而欲停止灌食;但是醫師或旁人卻還要堅持給臨終者餵食或灌食,這等於是害他的身體「不能關機」,進而阻礙臨終者順利捨報,這是極其嚴重而愚蠢的錯誤。大家千萬要將我的肺腑之言聽進去,確實理解事情的嚴重性,及早教育家人形成共識。

全家人一定要及早形成共識,千萬、千萬、千萬不能讓自己摯愛的長輩親人最後遭到醫療的不當干預,甚至於嚴重地摧殘,讓他們身上插滿了管子,最後落得「多重器官衰竭而死」的淒慘境地。屆時要往生佛國淨土或天堂,根本就無能為力,而是隨波逐流業力牽引,六道輪迴去啦!

大家千萬要旁助臨終的長輩親人,在他們耳邊用柔軟而堅定的語言,殷勤開導他們深心發願,一心念佛,求生佛國淨土,祈求佛、菩薩前來接引,而且要能夠保留最後的精神與體力,正念現前,與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連線(on line)而感應道交。

在臨終關懷與陪伴的過程當中,我們不能只是被動、消極且無奈地期盼等待親人的捨報,而是要主動、積極地旁助親人,開導他運用最後的精神及體力,正念現前,發願往生,與阿彌陀佛連線(on line),感應到佛、菩薩前來接引,促成親人如願捨報往生。

總而言之,我們不能只是消極而無奈地等待著親人最後的捨報(do nothing but just wait it happen),而是必須要全心、全意、全力、積極地促成親人與佛、菩薩感應道交,蒙佛接引,安詳往生(do everything needed to make it happen)。簡言之,我們不能只是等待,而是要盡力促成!(Do not just wait it happen, but do your best to make it happen!)

慧開再次苦口婆心:切記!切記!千萬切記!(待續)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