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富豪團成員棕櫚泉控股主席曾偉離台前表示,「看台灣電視有個深切體會,太本土,都是咱們院裡、村裡發生什麼事,而我覺得洞中方七日,世上幾千年,台灣更要國際化一點」。
台灣人沒有國際觀、不關心國際新聞、動態,早已不是新聞,如今大陸人來台才幾天,就發現這個現象,更不能不重視這個問題。
大陸二十年前還是封閉社會,再往前推十年,甚至是鎖國的「鐵幕」,但如今上網看看大陸的新聞網站,國際化不但普遍,而且比重較高,譬如新華網的「國際頻道」,內容包括環球掃描、國際觀察、外媒摘報、國際人物、國際訪談、國際論壇;還有海外看中國、世界博覽、國際聚焦、世界財經、國際科技、文化娛樂、圖說世界、國際E刊、國際資料庫等。
以其中的「外媒摘報」來說,昨天的新聞就包括法新社的「美海軍宣布重建第四艦隊」、英國每日電訊報的「油畫是亞洲人發明的」、西班牙《趣味》月刊的「全球有數百萬人覺得吃飯也痛苦」、英報的「英德不滿法地中海國家聯盟計畫」;其他如「國際線上」等,範圍也都及於全球,甚至還有多國語言版本。
更值得注意的是,大陸媒體甚至有個別國家的新聞網,如匈牙利、羅馬尼亞等,報導中國及這些國家經貿、文化交流,華人在該國的生活、投資等。至於各省的新聞網,國際新聞比重也不小。
反觀台灣,由於近年來教育及政治過度強調本土化,不進反退,使反而變得像一個思想、心靈、視野的「鐵幕」。
「洞中方七日,世上幾千年」,光是新華網的「國際頻道」,規模就超過台灣多數新聞網,台灣人真該反省,縱然全球化也有弊害,但不了解世界,如何避免弊害,也難有全面性、前瞻性思考。
近日國民黨內為了內閣人事,有人說出「台南都沒有人入閣」這樣的話,這雖不是事實(第一波內閣人事,就有三位台南人),但令人憂心的是,如此狹隘的地域觀(縣市觀)凸顯的正是「太本土,都是咱們院裡、村裡發生什麼事。」
台灣要更國際化,這雖是新政府的重責大任,但社會、媒體工作者如果還是井底之蛙,不能放眼全世界,台灣遲早會被世界潮流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