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浩歸在淘寶上創立自己的非遺木梳品牌「梵沐記」。圖/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提供
圖/陳浩歸提供
文/記者陶虹
一把具有千年歷史的東陽木梳,製作技藝原本只剩下一位年近八旬的傳承人;一位「九五後」年輕人知道後,決心拜師學藝,將這項技藝傳承下去。
一九九七年出生於浙江東陽的陳浩歸從小學習書法國畫,對手工藝術格外感興趣。二○一五年,陳浩歸剛剛踏進大學校園,從一則報導了解到家鄉的非遺項目東陽木梳瀕臨失傳。項目傳承人許立仁先生,年屆八旬還未有弟子,這讓從小對傳統手藝有濃厚興趣的陳浩歸萌發拜師的想法。
「如此有文化內涵的傳統手藝,怎麼可以斷了呢?」還在上大一的陳浩歸主動上門拜師,開始了一邊苦練木梳製作基本功,一邊透過電商平台探索非遺傳承的創新之路。
古老手藝煥發活力
「二十世紀五○、六○年代,木梳製作行業在東陽非常紅火,有幾個村落家家戶戶製作木梳,但後來隨著工業製品的普及,木梳慢慢被遺忘。」陳浩歸說,東陽木梳有千年歷史,它不僅是生活用品,還被寄託了美好的生活願望。一套「鴛鴦竹節五代梳」曾是東陽當地嫁妝的必需品,大小五把黃楊木梳,一個熟練的製梳匠,費時三天才能完成。
一把小小的東陽木梳,純手工製作,傳統製作過程有十八道工序。回憶起初學製作東陽木梳的經歷,陳浩歸說:「對工具不熟悉,力度把握不好,手不穩,一開始都會受傷,廢品更是無數,一個開齒環節,就不知道開斷了多少梳齒。」
經過三年的勤學苦練,二○一八年,二十一歲的陳浩歸成為第六批東陽市非物質文化項目(木梳製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同年,他以東陽木梳為基礎創立了「梵沐記」品牌,並組建團隊,經營淘寶店鋪,探索將現代化設計和傳統手藝結合,讓這門古老的手藝煥發新活力。
得益於大學時學習工藝美術專業的累積,他在木梳的設計中融入符合現代審美、符合人體工學的元素。他從《木蘭辭》中的「當窗理雲鬢,對鏡貼花黃」找到靈感,設計出一款名為「抹雲梳」的梳子。「抹雲梳」以雲朵為形,梳子稜數較少,可以在梳頭的時候按摩頭皮而不梳掉頭髮。這款梳子攬獲了許多設計領域的獎項,也讓東陽木梳獲得更多人的關注。
傳承需要時間累積
「消費者不會因為傳統工藝就買單,在講究實用性的前提下更注重顏值,符合現在流行的審美,這門手藝才能真正傳承下去。」此後,陳浩歸團隊設計推出多款融入東方美學元素的木梳。
如何用年輕人的方式傳承非遺是陳浩歸一直在思考的問題。作為「九五後」非遺傳承人,陳浩歸說,相對於老一輩的非遺傳承人,自己的優勢在於更善於利用新媒體平台,擅長捕捉線上購物的趨勢變化,應勢而為。從開辦網店,與帶貨主播合作,讓東陽木梳走進直播間,到結合自媒體平台上熱門的養生、脫髮治療話題,與博主合作推廣……陳浩歸正在用更符合當下市場環境的營銷方式,讓非遺文化「活」起來、「火」起來。
談到如何傳承好這門非遺手藝,陳浩歸說:「讓更多人知道東陽木梳,使用東陽木梳,是對這門非遺手藝最好的傳承。傳承需要長久的時間積澱,這是我要用一輩子來做好的事。」新華社港台部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