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世界:古生物學家帶你逆行遊獵五億年前的世界,16個滅絕生態系之旅》,鷹出版
延續地球命脈,有賴人類一起努力改變生活習慣,讓物種重現多樣化。圖/123RF
文/湯瑪士.哈利迪 譯/林麗雪
作為一個物種,我們處於一個可以從我們目前產生的大規模滅絕中倖存下來的有利地位。從衣服到堤防,空調到海水淡化,憑藉著我們的技術,我們一直在改良我們自己的環境,否則我們將無法生存。但是自六千六百萬年前最後一次大滅絕以來所建立的生態系統,正處於嚴重的壓力之下。由於破壞了群落與改變了世界的化學性質,我們正在強拉蜘蛛網的絲線,而且有幾根線已經斷了。如果突然拉斷,我們與世界互動方式的後果,就會演變成一場空前的生物與社會災難。乍看之下,這似乎令人招架不住,讓人癱瘓。但我們可以徹底反省我們的環境狀態,我們有回顧過去並找到現在的類似情況的分析能力,這是我們可以樂觀的理由……
在撰寫本書的過程中發生的兩件事,顯示了更專注於檢視過去與未來的重要性。二○一九年年初,在一個小小的熱鬧開場儀式下,奧克冰河(Okjökull)的遺址上被放置了一個紀念匾額。由於融化,奧克冰河現在已無法靠自己的重量移動,這是冰島第一條失去冰河地位的冰河。匾額上以冰島語和英語標明著「給未來的一封信」,並在解釋奧克冰河被降級為冰湖之後,寫著:「這座紀念碑是要承認,我們知道正在發生的事以及必須做的事。只有你知道,我們是否做到了。」看,它正在我們的作品上訴說著。
第二個事件是SARS-CoV-2冠狀病毒的大流行,迫使人類以更直接的方式面對根本的變化。在一個月的時間內,全世界有三分之一的人口被迫或志願進入封城狀態,根本上改變了生活上的很多方面,以因應生存的威脅。這些改變的效果是立竿見影的。
在算是交通堵塞代名詞的洛杉磯市,被報導空氣乾淨的情況是好幾世代的人沒見過的程度。長久以來被遊艇堵塞的威尼斯,也有了比以前更乾淨的水。碳排放量下降了,雖然只有百分之八左右;由於貨品仍然充滿著商店、待送貨品堆積如山,石油變得一文不值。幾家媒體報導,這些是「地球自我療癒」的實例,其中的言外之意就是,人類才是真正的病毒。
這樣厭惡人類是不必要的;人類確實可以用剝削資源的方式生活,但我們可以學到更好的教訓。我們可以改變行為,因應危機,而我們所做的改變可以發揮立即的有益效果。其他國家人民的苦難也影響著我們所有人,只有透過共同努力,並在需要的地方集中資源與支持,才能將這類國際危機造成的損害降到最低。
透過聽取專家意見、認真對待威脅、將福祉放在首位,一些國家在因應這個流行病上比其他國家有效能多了。在創紀錄的時間內,研發有效疫苗的國際協調行動證明,我們有快速而有效應付致命威脅的能力。但在分配疫苗時缺乏國際合作,以及隨之而來的感染與死亡潮,顯示對全球危機採取孤立而防禦性的反應有多麼天真。
長痛不如短痛!
面對環境的變化,自滿是會致命的。「一切照舊」的方法,對生態系統破壞率與溫室氣體排放率不做任何改變,將會產生原始人類從未面臨過的氣候。但是,說這是無可避免的厄運,一樣沒有幫助。在保護行動中,成功與失敗並非一種二元選擇。當報紙報導,我們有五年或十年的時間來阻止氣候的變化時,這些並非全有或全無的最後期限。即時做出改變,並不意味著一切都會像過去一樣;如果沒這樣做,也不意味著一切就要滅絕了。
只有藉著改變習慣,努力減少剝削性的生活,我們才能防止環境變化變成一場空前的災難,另一次大死亡事件。地球無法提供需要的資源,以支持像現在的經濟發達國家一樣揮霍無度的生活,更不用說為其他物種提供足夠的額外資源來維生、交配,讓牠們過上牠們的生活。
防止今天的野生動物世界變成另一個被遺忘的生態系統、未來時代的博物館中的另一個展覽廳,唯一可靠的方法就是減少消費,並且停止依賴改變氣候的能量來源。這些解決方案一定會遭遇阻力。可以理解的是,人們會擔心這可能會在短期內降低我們的生活品質,而且也需要一些個人與社會的努力。然而在幾十年內,如果沒有在社區、國家與全球的層次採取行動,我們肯定會遭受更大的痛苦。
為了我們物種與個人的長期福祉,我們必須與全球環境建立一種更互惠互利的關係。只有這樣,我們才能不僅保留環境中無限的多樣性,也保留我們在這個環境中的位置。然後,我們也將活在希望中。
(摘自《昨日世界:古生物學家帶你逆行遊獵五億年前的世界,16個滅絕生態系之旅》,鷹出版)
【作者簡介】
湯瑪士.哈利迪
(Thomas Halliday)
1989年生於愛丁堡,成長於湖泊區及蘭諾克黑森林(Black Wood of Rannoch)。他在2010年獲得劍橋大學自然科學學士,緊接著又於2011年在布里斯托大學(University of Bristol)獲得碩士學位,並於2015年以哺乳類動物在大滅絕後的演化的相關研究於倫敦大學學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獲得博士學位,該項研究同時也被評選為全英生物科學最佳論文,而獲頒林奈學會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