眺望一個村莊時,最初一瞥的景色總是美妙絕倫又不可復得。圖/Pexels
文/華特‧雅明 譯/姜雪
丟失的東西──眺望一個村莊或一座城市時,最初一瞥的景色之所以那樣美妙絕倫又不可復得,是因為在那一目視線裡,遠景與近景以最為密切的關係遙相共鳴。這時人的習慣還沒開始發生作用。一旦我們開始定神,美景就一下子風流雲散了。就好比走進一棟房子後,感覺它的外牆突然消失了一樣。即使到了這一步,我們習以為常的探究行為還沒有占據上風。而當我們開始確認方位以後,最初的剎那一景就再不復現了。
復得的東西──那蔚藍的遠景沒有被任何近景所吞沒。你走近它,它也不會消失;你走到它的面前,它也沒有更加開闊和綿延,而是更加地內斂,給人以威懾感。它是畫在舞臺背景上的藍色遠景,賦予了舞臺布景無與倫比的特質。
圖/Pexels
(摘自《單行道:班雅明的「路上觀察學院」,走入充滿張力與火花的哲學街景》,方舟文化出版)
作者簡介
華特‧雅明(Walter Benjamin, 1892-1940)
德國猶太裔哲學家、文化評論家、文學家,被譽為「歐洲最後一位知識分子」。班雅明生前在文友之間享有盛譽,然其作品尚未獲大眾與學界主流認可。其遺稿在好友的編輯整理與大力推動下,自1950年代中期陸續出版,其論著豐富的解釋力吸引了愈來愈多學者的目光,儼然成為重審現代性與歐洲文化史的關鍵節點。代表作有《德國浪漫派的藝術批評概念》、《德意志悲苦劇的起源》、《單行道》、《柏林童年》、《發達資本主義時代的抒情詩人》、《機械複製時代的藝術作品》、《評歌德〈親和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