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斯匹靈由來 文/泰瑞.布雷文頓 |2022.11.11 語音朗讀 1231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圖/琪琪圖/琪琪內容節錄自《發明簡史:驚奇不斷的科普大百科》之阿斯匹靈 篇章 文/泰瑞.布雷文頓阿斯匹靈或稱乙醯柳酸,是水楊酸的一種衍生物。這種藥片是現代大量生產藥物的先驅,也許能比其他藥物治癒更多的小病。它是溫和無麻醉效果的止痛劑,用來紓解頭痛和肌肉、關節疼痛。發現柳樹 減緩發燒希波克拉提斯(古希臘醫生)最早寫到用柳樹皮葉泡的茶有治療作用,發現它可有效抵禦發燒、頭痛、疼痛和痛風。後來的艾得華.斯通(Edward Stone)牧師發現水楊酸,就是阿斯匹靈的有效成分,他在1763年注意到柳樹皮可以有效減緩發燒。他試著收集並晒乾些許柳樹皮,製成粉末給大約50人服用,發現它是一種「強效收斂劑,治療瘧疾與紓解疼痛非常有效」。1828年,慕尼黑大學的藥學教授約翰.布赫那(Johann Buchner)首先將柳樹皮這種有效成分以純粹形式分離出來。他稱之為水楊酸。到了1829年,法國化學家亨利.禮烏(Henri Leroux)改良了萃取方法,從1.5公斤樹皮可取得大約30公克。1838年,義大利化學家拉法埃萊.皮里亞(Raffaele Piria)把水楊苷分離成糖和芳香成分(水楊醛),再將後者轉換化成無色結晶針狀酸,他稱之為水楊酸。一個主要問題是「純粹」水楊酸會造成反胃,所以需要混合緩衝劑。1853年,法國化學家查爾斯.費德里克.熱拉爾(Charles Frédéric Gerhardt)加入鈉(水楊酸鈉)和乙醯氯做緩衝劑來中和水楊酸,製造出乙醯柳酸。熱拉爾的製品證明效用,但他不打算推廣,並將自己的發現擱置一邊。溶水藥片 首次登場1894年,德國化學家費利克斯.霍夫曼(Felix Hoffmann)加入拜耳公司的藥物研究所,他在1897年製造出穩定形式的乙醯柳酸。他研究查爾斯.熱拉爾的實驗並「重新發現」解痛、退燒和抗炎的乙醯柳酸。經過廣泛測試後,他在1899年以阿斯匹靈的商標推出給醫師使用,最初是玻璃瓶裝的藥粉。1899年以後,乙醯柳酸遍及全球,做為治療疼痛、發炎和發燒的非處方主要用藥。拜耳公司在1900年推出可溶於水的阿斯匹靈藥片,也是第一個這種形式的藥物。1915年,阿斯匹靈成為不需處方的成藥,並以藥片形式製造。勞倫斯.克蘭芬(Lawrence Craven)醫師在1948年發現阿斯匹靈降低了心臟病發作的風險,藥理學家約翰.范尼(John Vane)在1971年確認阿斯匹靈的作用是抑制前列腺素生成。有心臟病風險的人被建議每日服用一顆阿斯匹靈,用於防範和治療發作。阿斯匹靈也被認為是治療癌症、心臟疾病、阿茲海默症、中風、不孕、疱疹和眼盲的有效藥物。研究顯示長期服用阿斯匹靈能降低40%死於結腸癌的風險。如同先前的熱拉爾,霍夫曼從未得到這世界對他發明應該給予的賞識,如今全球每年生產超過200萬公斤的阿斯匹靈,單獨美國一年就消耗超過150億顆。內容節錄自《發明簡史:驚奇不斷的科普大百科》之阿斯匹靈 篇章 前一篇文章 火藥是這樣出現! 下一篇文章 注射與口服藥物 哪個更有效? 熱門新聞 01傳證長老圓寂 弘法度眾利群生2025.04.3002退休之後2025.05.0103【何處不交朋友】可敬的朋友2025.05.0504【人間氣象】 致青春未遂2025.05.0205新馬寺慶佛誕 2萬人誓行三好2025.05.01068 方法有效 對治胃食道逆流2025.05.0307紐約佛教聯合會浴佛 佛光人共襄盛舉2025.04.3008歐洲佛教聯盟會議 維也納佛光山召開2025.05.0209世界密碼日 守護數位資產2025.05.0110【創作花園】居家環境大作戰2025.04.30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小粒子 大未來量子糾纏與量子技術頻率對了就共鳴巨蛋邀大家同樂全球巨蛋大比拚摩斯密碼二三事 作者其他文章水氯化 有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