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米各
文/呦呦
曾經透過車窗或是玻璃帷幕,飽覽眼前風光嗎?那麼你知道玻璃為什麼是透明的?
原子排列 是守門員
當光照射物質,因為光的波長,以及物質特性,會發生反射、吸收、穿透等情況。玻璃能夠被大多的光穿透,只有部分反射,所以是光學透明物質。光無法通過的,就稱為不透明物質。
物質,由原子所組成,如玻璃,是由矽原子和氧原子構成。當原子與原子緊密排列,光線無從穿透,光於是被反射、散射,或是被吸收。但是,當原子的排列隨機,光於是穿透縫隙。
所以,如木板、磁磚的原子排列,可想而知是緊密的;而玻璃的原子排列隨機,當可見光穿過時,因沒有反射、散射,看起來如此透明!但為何透光的玻璃是透明的,水晶、鑽石透光卻不那麼透明?
木板、磁磚、石頭、鐵塊等固體物質,裡頭混亂排列著小結晶,兼雜有其他物質,射入的光,因此不斷反射、折射,透不過去,呈現不透明。
但有些有著排列規則結晶的固體物質,當光線射入結晶時,部分特定波長的光會被吸收,不被吸收的,就會穿透出來。鑽石、水晶就屬於這些,會透光,但不比玻璃一樣透明。
透不透明 憑藉電子
原子的中心,有著原子核,由帶正電的質子,以及不帶電的中子所組成。原子核的體積相當小,半徑約是原子半徑的十萬分之一;而帶有負電的電子,則環繞著原子核,可以在幾乎相當於原子體積的極大空間裡,進行運動。
這跟物質透不透明有什麼關係?當光帶來能量,電子會依照本身特性,吸收或釋放能量,以改變軌域。
金屬、木材、水泥牆等的電子,只須吸收微小的能量,就可移動位置。於是,可見光極其容易被吸收,而有了不透明的視覺狀態。但是,當光提供的能量過小,電子不加以吸收來改變位置,可見光就會直接穿出原子。
玻璃就是如此,電子移動所需的能量,遠遠高於可見光所提供的,在電子不吸收的情況下,可見光從原子裡極大的空間穿透出去,所以玻璃看起來是透明的。
可見光雖然不被玻璃吸收,但穿過原子時會降速,加上射入的角度,不同單色光進入的時間有別,會造成速度差,於是產生光的屈折,也就是折射。
玻璃運用 新知推手
望遠鏡、顯微鏡,就是運用折射原理。當光進入弧曲的鏡面時,會以不同的角度折射,掌握住曲度,就能放大影像。近視眼鏡,則是運用凹透鏡發散光線特性,將物體成像於視網膜,讓視野清晰。
人類能夠控制鏡面曲度後,讓謎樣的光變成實驗的主角,也幫彩虹解謎。雖然當時有「當陽光以某角度穿透玻璃,會在牆上形成迷你彩虹」的事實,卻無法解釋原因,直到17世紀,牛頓發現稜鏡,讓白光變出7種色光,也能將7種色光反轉變成白光。
太陽照射的光,是混成的白光,進入玻璃後,才分散成7種色光,而這些色光,原本就存在光裡,進而解讀了彩虹出現的原理。
我們常運用三稜鏡,將白光分出不同色光,原理在於,不同波長的光,在玻璃中會產生不同的速度,而透明與惰性,是玻璃的特點,尤其能抵抗熱脹冷縮的硼矽玻璃誕生後,化學成就大跨進。據說,專業的化學實驗室都備有吹玻璃機呢!下次拿起玻璃器皿時,記得再發現玻璃更多的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