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123RF
文/林燕卿
在人生的旅程中,我們都有夢想,也很想如願,但不見得每個人都有幸完成。尤其是女人,常因為奉獻家庭,犧牲了自己,也因為依循傳統的責任,放棄了自己的夢想。
有一些女性,雖有自己的夢想,但礙於家人不支持,或擔心錯過孩子的童年,而延誤了圓夢的時機,留下遺憾。但我曾有一位女性朋友,在沒有家人的支持及提供資源,加上三個年幼的孩子需要照顧的同時,竟然完成夢想的學業。
這位女性的丈夫是軍人,長年不在家。自己的父母已過世,公婆有自己的事業,且不在同一城市,也幫不上忙。這位女性除了相夫教子外,更希望有機會再去念書,雖然日常的生活瑣事已夠她忙了,但她卻覺得日子可以再充實些,於是瞞著丈夫,考上了大學夜間部,開啟了一程築夢之旅。
這其間曾遭先生的反對,認為她應等到孩子長大了,再去圓夢也不遲,現階段則應是以將孩子照顧好為首務。她則告訴先生,現在是她最想要念書的時候,等孩子長大了,無法確定這份動力是否還在,而照料孩子及家務,她可以安排妥當,就因這句話,讓丈夫妥協,踏上她的求學之路。
在求學期間,她用白天工作的薪資,請來有護理背景的工讀生,陪伴及照顧孩子;三餐設計均衡飲食的菜單,交由自助餐店準備,定時送到家;衣服則交給洗衣店,固定每星期送來,掃地、拖地等家事則是利用周六和孩子一起完成。雖然孩子拖不乾淨,還是得由她做最後的清潔,但她認為不用嫌孩子做不好,不讓他們做,重要的是讓孩子了解,家是大家的,不是媽媽一個人的。
她和孩子相處的時光,則是她上完夜間部回到家的時間和星期六、日,重質不重量是她經營親子關係的原則。而她勤奮讀書的行為,無形中影響了三個孩子念書的態度。
孩子們曾告訴她,如果放學回家,家中一片靜默,一定是媽媽在家念書,如果聽到的是電視聲,那一定是爸爸在家;爸爸扮演著一個調劑的角色,可以帶他們出去吃大餐,可以放鬆,做些休閒的事。
當她繼續念到碩士時,孩子也長大了,念國中、國小,會依著她寫的菜單去市場買菜,回家後,就以火鍋為主食。畢業時,她感謝兒女們的懂事及對她的支持;感謝丈夫給予她的自由空間。聽完她的故事,我以敬佩的眼神看著她,心想這是一個很有毅力及智慧的女人,並沒有因世俗的框架而限制了她,這一套治家、教育子女的方式,不輸給公司的經營者。
在人生的旅程中,我們都有夢想,也很想如願,但不見得每個人有幸完成。尤其是女人,常因為奉獻家庭,犧牲了自己,也因為依循傳統的責任,放棄了自己的夢想;或是為了追尋夢想,放棄了家庭,都可能帶來失落。選擇子女長大後再去尋夢雖不失為一種方式,但切記不要讓歲月消磨了鬥志,像這位女性同時兼顧的作法,也不失可做為參考的範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