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者當冤大頭 立委強烈質疑 廠商:台灣善存目前無降價計畫
【本報台北訊】國內的消費者是冤大頭?台灣維他命與國外同廠牌相較,不但價格貴了好幾倍,某些維他命成份還是舊配方,成份要比國外少,立委質疑衛生署有圖利藥商之虞。衛生署承諾,十天內邀集專家討論,並在一個月內定出維他命管理規範。
法院在判決書中指出,全世界一百多個國家都將維他命列為「食品」,我國卻列為「藥品」,導致進口維他命須經衛生署核准,造成價格高出國外好幾倍的畸形現象,因此質疑衛生署將維他命列為「藥品」管制的正當性。
台灣惠氏先前答覆法院詢問時,曾表明在台生產銷售的善存及銀寶善存,係屬舊配方,比美國惠氏新配方少了,但惠氏昨天解釋,這是製程及法規的差異所致,會遵照當地法規及消費者需求重新設計。
此一情況引起立委的關切,立委侯彩鳳指出,台灣善存與國外相比,每錠單價貴了二至三倍,成分卻又是舊配方。立委林德福認為,世界多國都將這種維他命列為食品,台灣還當藥品在管,應該檢討。
對此,衛生署副署長王秀紅表示,國內過去是參照日本規定,所以將維他命訂定為藥品,衛生署將會參酌美國與日本的狀況盡快進行修正,並在十天內邀集專家討論,一個月內做出維他命管理修正的相關定論。
台灣惠氏總經理葉曼青指出,台灣市面的善存,每一百罐中,有七十到八十罐是台灣貨,其他是水貨,但不可否認,流入台灣的水貨多是超大包裝,每罐顆數多;為此,台灣新竹廠也盡力推出三百一十錠的大包裝,降低每顆平均單價。
葉曼青解釋,雖然行政院衛生署放寬對單方維他命B、C的配方含量上限,但綜合維他命配方比較複雜,善存是綜合維他命,單位含量高,依照台灣法規屬於「藥品」級,由符合cGMP規範的藥廠生產,並有符合台灣潮濕氣候的防潮配方,開封後在保存期限內依規定使用,不會像水貨會有藥錠斑駁變色問題。
近年國際原物料價格上漲,與美元匯價下跌兩相抵銷,也因此,葉曼青說,目前台灣善存沒有降價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