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慧開法師(佛光山副住持、南華大學講座教授)
問題二(續):
我們繼續劉葆光居士第二個提問的討論,是有關經典裡面佛陀開示我們,如何預知時至,身無病苦,安詳往生的修行方法。在上周的文中,引述了《佛說無量壽經》中有關「三輩」(也就是「上輩、中輩、下輩」)往生的經文;然後又摘要引述了《佛說觀無量壽經》裡面有關「九品往生」中前六品(亦即「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等六品)的經文。
對照兩部經文裡面有關眾生往生佛國淨土的內容,《觀無量壽經》的解說比《無量壽經》詳細許多,因為兩部經的主旨與著重點不同。《觀無量壽經》的主旨著重在說明十方眾生往生淨土的機類,涵蓋所有善惡九品,一切眾生普皆往生有分,讓大家能欣慕佛國淨土而發願往生,所以關於往生的狀態以及境界差別,細分為「九品」,解說得很詳細。而《無量壽經》的主旨則是著重在說明往生的義理,即阿彌陀佛(法藏比丘)「莊嚴佛土,攝受眾生」的四十八大願,以及佛國淨土種種不可思議的功德莊嚴,包括自然環境與教化環境的種種設施,還有已經往生的眾生在佛國淨土的生活與修行情境,而有關眾生往生的部分,只是概分為「三輩」,解說得就比較簡略。我們可以對照兩部經典一起研讀,就能夠對於佛國淨土的莊嚴,以及發願往生的法門,有更為全面和深入的理解,從而加深以及強化自己往生佛國淨土的心願與動力。
接下來引述《佛說觀無量壽經》裡面後三品往生(亦即「下上、下中、下下」等三品)的經文如下:
下品上生者,或有眾生作眾惡業,(中略),命欲終時,遇善知識,為讚大乘十二部經首題名字,以聞如是諸經名故,除却千劫極重惡業。智者復教合掌叉手,稱南無阿彌陀佛,稱佛名故,除五十億劫生死之罪。爾時,彼佛即遣化佛、化觀世音、化大勢至,至行者前,(中略),行者即見化佛光明遍滿其室,見已歡喜即便命終,乘寶蓮花,隨化佛後生寶池中,經七七日蓮花乃敷。當花敷時,大悲觀世音菩薩,及大勢至菩薩,放大光明住其人前,為說甚深十二部經,聞已信解,發無上道心。經十小劫,具百法明門,得入初地,是名下品上生者。
下品中生者,或有眾生,(中略),以惡業故,應墮地獄,命欲終時,地獄眾火一時俱至。遇善知識,以大慈悲,即為讚說阿彌陀佛十力威德,廣讚彼佛光明神力,亦讚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此人聞已,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地獄猛火化為涼風,吹諸天華,華上皆有化佛菩薩,迎接此人。如一念頃,即得往生七寶池中蓮花之內,經於六劫,蓮花乃敷。當華敷時,觀世音、大勢至,以梵音聲安慰彼人,為說大乘甚深經典。聞此法已,應時即發無上道心,是名下品中生者。
下品下生者,或有眾生,作不善業,五逆十惡,具諸不善,如此愚人,以惡業故,應墮惡道,經歷多劫,受苦無窮。如此愚人臨命終時,遇善知識,種種安慰,為說妙法,教令念佛。彼人苦逼,不遑念佛,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彼佛者,應稱歸命無量壽佛。如是至心,令聲不絕,具足十念,稱南無阿彌陀佛,稱佛名故,於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命終之時,見金蓮花,猶如日輪,住其人前,如一念頃,即得往生極樂世界,於蓮花中滿十二大劫,蓮花方開。當花敷時,觀世音、大勢至以大悲音聲,即為其人廣說實相,除滅罪法。聞已歡喜,應時即發菩提之心,是名下品下生者。
我們對照「九品往生」中的「前六品」與「後三品」,可以很清楚地看出,前六品者都是精進修持及行善業的眾生,至於往生品位的高下,就取決於善業或惡業的輕重與大小,以及與佛法相應及修持的遠近親疏程度;換言之,與佛法愈相應,信心愈堅固,願力愈深切,修持愈精進,行善愈積極,福德愈增上,往生的品位就愈高。
後三品都是造惡業的眾生,雖然是造了惡業,甚至於是犯下五逆十惡的重罪,還是有往生佛國淨土的機緣與希望。只要不誹謗方等大乘經典,在臨命終時,有機緣遇到善知識開導,而能夠信受奉行,乃至具足十念,稱南無阿彌陀佛,仍然得以往生佛國淨土,由此也可以看出阿彌陀佛的慈悲攝受之不可思議。(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