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曾博群綜合外電報導】《魔球》(Moneyball)是近10年最精采的運動電影之一,故事的主角是MLB美國職棒大聯盟奧克蘭運動家隊的總經理比利‧比恩(Billy Beane),他導入數據派思惟,做為組建隊伍的決策依據,帶領球隊以少許經費立足於聯盟,並在2002年創下20連勝的驚奇之旅,曾有多支球隊捧大約挖角,但他至今仍留在奧克蘭與球隊一起打拚。
比恩大聯盟球員生涯極不順利,很早退役成為球探,之後晉升為總經理,他帶領的運動家在2001年美國聯盟分區季後賽,被財大氣粗的紐約洋基淘汰,球季結束後高層拒絕增加預算,陣中主力球星一個個被勁旅挖角。
2002年運動家打出堪稱史詩集的表現,雖然開季失去了戴蒙(Johnny Damon)、吉昂比(Jason Giambi)兩大主力打者;但球隊打造出非常堅強的先發三巨頭:齊托(Barry Zito)、哈德森(Tim Hudson)以及莫德(Mark Mulder)。
電影中的比恩 布萊德彼特飾演
齊托甚至在當年以23勝、2.75 的防禦率拿下投手最高榮譽賽揚獎;當年美聯最有價值球員也頒給了隊上的新生代球星提哈達(Miguel Tejada),因此運動家雖然團隊薪資不高,但陣中球員成績卻相當亮眼,並衝擊季後賽。
運動家一直都是美國職棒大聯盟最窮的球隊之一,無論是市值或團隊薪資,都在聯盟排名倒數。比恩為了在戰績跟預算之間取得平衡,1999年從克里夫蘭印地安人隊(現改名守護者)找來擅長棒球統計的德波德斯塔(Paul DePodesta)做為特助。
比恩跳脫傳統球探為主的選才視角,改以數據為核心,準確篩選出被低估的球員。2002年賽季,運動家用統計分析調派球員上場,締造破美聯紀錄的20連勝;他新奇的球隊管理經營方式,被財經作家麥可‧路易士(Michael Lewis)改寫成《魔球—逆境中致勝的智慧》(Moneyball: The Art of Winning an Unfair Game)一書而聞名;電影則由知名男星布萊德彼特(Brad Pitt)扮演比恩,還獲得第84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男主角提名。
挖角薪資再高 比恩堅守運動家
比恩以此方式,多次率運動家打進季後賽,受到其他球隊矚目且紛紛仿效;波士頓紅襪隊甚至端出運動史上最高總經理薪資5年1250萬美元的合約,拜託他跳槽,但他仍決定留在奧克蘭。後來,波士頓紅襪也採用數據思惟,在2004年打破貝比魯斯魔咒,拿到世界大賽冠軍。
比恩不轉投其他高薪強權隊伍,並認為經營球隊不是靠直覺,而是靠縝密的科學數據分析,抱持著「關鍵不在於擁有多少錢,而是在於是否懂得把錢花在刀口上」,將之發揮得淋漓盡致;時至今日,他仍在運動家隊持續尋找「最對的人才」而不是「最貴的人才」,用相對有限的資源,與聯盟中的超級巨獸對抗,直到運動家真正奪冠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