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123RF
文/陳虹宇(任林教育基金會副執行長)
彤彤在餐廳端盤子的日常中,突然情緒湧上心頭,趁工作空檔躲進洗手間失聲痛哭,因為她好思念在外地遊學打工的兒子。
兒子的童年時期,母親彤彤的角色完全失能,因為當時彤彤在婚姻暴力的威脅下,只剩一口氣為了活下去。彤彤那時面對嗷嗷待哺需要父母關愛的幼子,生活上的疏忽、怒罵、埋怨沒有少過。地獄般的家庭生活一直到社會援助介入,彤彤才從失序的生命中慢慢地站好腳步。而此時的兒子盼到自己十八歲,就離開了原生家庭,自力更生,如今到海外遊學打工,三年未回國。
彤彤想起曾經來到﹁任林﹂學習,多年後在洗手間的潰堤,她知道自己需要求援,拿起電話與﹁任林﹂聯繫。
愛自己
五年的時間過去,彤彤的聲音跟語速發生很大的改變。我從電話一頭也能感受到活力與能量。靜靜聽她述說,我聽見了她現在懂得照顧自己,觀照自己的需求與感受。
一、彤彤在自己情緒滿點的時候,知道自己需要說話的對象,需要讓眼淚可以宣洩。她撥通了電話給信賴的對象。
二、她思念兒子,常用通訊軟體關心遠方的他,請兒子分享生活照片,盼保持聯繫與感情維繫。
三、彤彤考取汽車駕照,從完善自我裝備開始,朝著到澳洲找兒子相聚的心願邁進。
彤彤終於懂得珍愛自己,也因為對自己的善待與愛,茁壯到長出愛的羽翼渴望護佑孩子。愛自己其實不難,「為自己準備健康均衡的飲食」、「讚美自己,看見自己的優點與用心」、「生活中學習慢和等待」,這些都是愛自己的行動。我帶著喜悅,看著彤彤的改變。
覺察力
彤彤情緒的觸發點,是自己端盤子時想到兒子也獨自在澳洲辛苦的工作。深層的心情是想到兒子從小吃了好多苦,童年時期自己的不當對待,怕造成兒子內在的陰影與創傷。彤彤好心疼兒子,好想彌補一切拉近距離。
一、彤彤分享與兒子平日會用手機轉貼網路上的故事影片給對方。彤彤從影片中讀到兒子在說小時候的委屈與傷害。彤彤開始用行動與話語向兒子道歉,日常把愛掛在嘴邊,告訴兒子媽媽的愛。
二、兒子是不是逃離,不想回國回家?這點誰也無法給答案。但彤彤覺察兒子的需要,兒子需要空間與距離,於是彤彤循不一樣的管道排解自己的思念,悔恨想彌補的痛也轉向朋友述說。她把內在情緒的杯子倒空,避免面對兒子時情緒太滿,造成反效果關係更緊繃。
彤彤電話中的表達帶著故事性的敘述,同時回饋很多自己整理過的看見與想法。她的覺察變得很敏銳,也有解決問題的方法與勇氣。我看見她在關係中的理性與感性,也在關係處理上具彈性與柔軟度。
彤彤的思念與懊悔,透過電話陪伴獲得舒緩,之後也參與了﹁任林﹂實體與線上的學習。其實,在﹁任林﹂的服務中,我們不缺生命磨難的故事,但生命故事要動人,往往需要勇氣與信心。學習接受、練習改變,唯有改變才能讓故事翩翩起舞。
每一個人都有其復原力,它是你改變的基石;社會中有林立的助人組織與群眾資源,伸出手救援自己,你會離開幽谷的。最後,想給每一段生命祝福,接受自己有弱,允許改變的可能,活出精采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