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是觀史】古代髮型有玄機

文/余遠炫 |2022.10.17
1182觀看次
字級

文/余遠炫

現今髮型變化多,古人相對就沒現代人這麼講究,中國古代的髮型,其實是根據自然環境與與道德倫理發展出來的。因為中國北方天氣比較寒冷,加上儒家所說的「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所以只能任其生長,等頭髮長了就束起來;所以「束髮」也有成年的意思。

此外,嬰兒剛出生時,頭上的囟門還沒發育完成,有時還會撲通撲通地跳;為了保護囟門,會紮起頭頂兩邊的頭髮,避免碰撞時受傷,幼年時期這種形如羊角的髮型,就稱為「總角」。古人所謂的「總角之交」,就是指幼年時就認識的朋友。要等長大以後,才會把長長的頭髮往上梳,並插上髮簪固定。

等到了二十歲時,就要舉行成年禮,戴上帽子,稱為「冠禮」,因為身體還不是太強壯,所以又稱為「弱冠之年」。但是南方習俗就不一樣了,因為天氣炎熱而且水上活動多,留長髮容易被水草糾纏發生意外,所以發展出斷髮紋身。春秋時代,吳國始祖太伯與仲雍兩兄弟為了傳位給小弟季歷,逃離了周人居住的地方,跑到吳國並接受斷髮紋身,就此宣示他們「回不去了」。

不過即使同樣是束髮,還是會有些不一樣,例如兵馬俑的秦人髮束在中央,愛美的楚國人就偏左邊。唐朝時還發展出用布包頭的樣式,因為是用烏紗做成的,所以也叫做「烏紗帽」,又稱為「幞頭」。到了宋朝,烏紗帽的材質改變並成為一種身分地位象徵;明朝時定為官帽,代指官職,所以我們會說:「小心你的烏紗帽。」

清朝是女真族建立的王朝,女真族流行「薙髮」,就是將前面頭髮剃掉、後面頭髮結成辮子。滿清入關占領中原以後,以「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的強硬手段,要求歸順的漢人改變髮型,不然就「鬼頭刀」伺候。許多人因為頭髮的問題冤死在刀下,就是不願接受異族的統治。此外,當時退居台灣的鄭經,也提出不剃頭髮、仿朝鮮自治,做為投降條件,康熙皇帝無法接受,因此雙方只能一戰。

滿清末年,因朝廷顢頇無能,許多有志之士剪掉辮子、穿上西裝,改留西式髮型表示不滿與追求新知。由此可見,頭髮留與不留,實是一大學問啊!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