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世界地球日,大家都在談「愛地球」,但媒體日前報導「台灣帳單用紙需年砍百萬棵樹」,光是開立統一發票的耗紙量,就足以繞地球四十圈,「愛地球」絕不是特定日子的點綴,而是要有深化永續發展的精神,讓它成為生活的方式,但似乎仍「知易行難」。
從美國前副總統高爾「不願面對的真相」揭露地球暖化的元凶,到博鰲論壇以「綠色亞洲」為主題,強調「綠色能源」的重要,都點出保護地球是人類的當務之急;國內企業也興起「種樹減碳」風,以行動愛地球,更有學者因投入「減碳科學」,而榮膺中研院院士候選人,商學界都感受到「拒暖化、保生態」的迫切性。
但相對於金字塔頂端的覺醒,基層民眾因囿於習慣,無法風行景從。敝校最近因校務評鑑,影印機、印表機的運轉「無暝無日」,不但列印資料錯印的紙張就足以讓人「良心不安」,耗費的墨水匣更不知凡幾,簡直勞民傷財。
教職員都納悶,既然環保、生命教育是學校宣教主題,為何理論與實務落差這麼大?拜科技之賜,會議都已進入「視訊」時代,何以評鑑還非得眼見為憑?除了核章簽呈或許仍需要書面資料外,其他應皆可以電腦說明,長官甚至可遠距評鑑提問,如對內容有質疑,至多蒞校詢問學生或老師即可,實在無須藉由盈篇累牘的資料「證明清白」,一旦評鑑過後,個把月努力的心血又得塵封,既浪費又落伍。
人類不缺環保的知識,但缺實踐的良心,「地球只有一個」不該只是有識人士的口號,而應是地球居民「一生懸命」的努力目標。
子曰(高雄市/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