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孜寧
同事知道我常自己設計課程或活動,有很多校外教育資源,於是問我:「有沒有培養孩子自信心的課程?」
我好奇地問孩子年紀,原來是個高一新鮮人,正值芳華正盛時期。同事說:「我覺得孩子都不敢去嘗試,只想待在自己原有的環境,沒什麼自信。」同時,身為家長的他也觀察到,孩子明明有想努力的目標,卻常常只停留在「想」的階段,遲遲沒有行動,孩子也不知道自己在擔心什麼。
聽完他的描述,我認真地翻遍腦海裡現有的資源,實在找不到有什麼可以「培養自信心」的課程。
我仔細思考同事的問題,「欠什麼、補什麼」似乎已成為現代家長的教育方式,因此在教育主軸愈改愈多元的趨勢下,才會有家長荒亂於各學科、術科之間,原本只需重點式補習英文、數學,後來還有人要補習社會、體育,現在則有家長直接發問,是否也能補「自信心」呢?
想到這裡,我回答他:「自信心不是因為上了什麼課才有的,要培養自信最即時的方式就是在生活中不斷跨出舒適圈。」
以我家小孩為例,他從小學一年級開始就不斷想嘗試自己出門並回家,但出於交通安全、路途遙遠、識路能力等等各種困難,一次次階段性的自己挑戰。有時是自己從巷口走到家裡,有時是跟著大人一起坐公車認路、認站牌,有時是練習看捷運站路線。每次都盡量選一項之前沒有挑戰過的獨行方式,當他成功達成自己出門並回家的目標時,可以看到孩子充盈著成就感的自信眼神──這就是「培養自信心」。
同事果然感嘆著說,自己是個「想很多」的家長,孩子爬高,他會擔心摔落;孩子少進廚房,因為他擔心刀具危險、瓦斯危險,戶外活動也多是在都會區裡,深怕山林裡有蟲咬,海洋活動有風險。
身為一個「想很多」的家長,他會安排好所有最安全的路徑再讓孩子去執行,孩子就是在家庭營造的舒適圈長大的,從未用自己的力量跨出圈外,現在雖已是高帥挺拔的少年,卻在人際社交、學業社團各方面,都採取被動或最安全的方式進行。如今想再激發他挑戰自我的自信心,恐怕要事倍功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