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直心
「你不是說今年不做了嗎?」女兒看到我從田裡摘採回來的破布子,疑惑地詢問。
破布子幾乎是「厚工」的代名詞,不但摘、洗、煮都耗工費時,就連吃都很麻煩。但破布子可以說是台灣農村經典古早味的代表。在鄉下長大的小孩,有關傳統美食的回憶中,破布子總占有一席之地。物資缺乏的年代,一碗白飯搭配開胃的破布子,就是一種幸福。
破布子不但是美食的代表,更凝聚了家族的向心力。每當製作破布子,就是家族團聚的時刻。有人採收,有人清洗,有人烹煮,大夥兒邊工作,邊閒話家常。時間在忙碌中悄悄消逝,而工作也在不知不覺中完成。
如果沒有那麼多人幫忙,真的是忙不過來。記得有一年人手不足,結果忙到天昏地暗,那堆積如山的破布子,彷彿一場噩夢。
新鮮的破布子黏滑稠澀,無法生吃,必須用大火烹煮三個小時,讓黏液釋出後,才能料理。可以趁熱,利用鹽水凝結成餅狀;或是冷卻後加入醬油、甘草和調味料等醃泡成粒狀。不管如何製作,獨特的風味,廣受大家的喜愛。
盛夏是破布子採收的季節。去年,田裡的那棵破布子大盛產。樹上掛滿結實纍纍的漿果,金黃圓潤,碩大飽滿。頂著烈日,和老婆二人,早上採收,下午清洗,晚上烹煮,筋疲力盡忙了一整天。
我真的忘了當時是否說下次不做了,或許是累到脫口而出。但每當品嘗破布子時,古早的味道在口中漾開,無法取代的滋味開啟腦中深層的味覺記憶,想起家族齊心協力團聚歡樂的景象。我的內心早已下定主意:「來年我還要繼續再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