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行誼】不棺而葬的黃宗羲

文/雲蘇 |2022.09.28
841觀看次
字級

文/雲蘇

清初三大儒之一的黃宗羲,是明末清初人。他的父親黃尊素是正直的東林黨人,忠君愛國,後來雖被奸臣所害,但父親一生的行誼,深深地影響了黃宗羲。

黃宗羲在明朝亡國後,曾經組織義軍對抗清廷,但是整個情勢讓他知道復國無望。再加上這時的他也已年過半百,孔子曰「五十而知天命」,黃宗羲知曉歷史的變遷終非人力所能左右,於是停止反清復明的活動,將心思轉向講學著書,最終成為當代重要的思想家和史學家,與顧炎武、王夫之合稱「清初三大儒」。

但是不抗清,並不表示他認同清廷。

一開始,清廷想方設法要籠絡有能力、有才華的明朝遺臣,希望他們能為滿清效命,黃宗羲也是口袋名單之一。清廷還特別為這些人設置了「博學鴻儒科」,不須經過鄉試、會試,只要有大臣舉薦,再經皇帝考試審核就可任官,可說大開方便之門。但是黃宗羲並不領情,清廷請其編修《明史》他也不接受,堅定表明不為清廷做事的決心。

七十九歲時,黃宗羲自知不久於世,便在父親的墓旁邊為自己建造了一個墓穴,裡面安放一張石床,死前多次叮囑家人:「吾死後,即於次日抬至壙中,一被一褥,安放石床,不用棺槨。」黃宗羲往生後,兒子們遵照他的遺命,將他不棺而葬。

黃宗羲為什麼堅持「不棺而葬」呢?

全祖望在〈梨洲先生神道碑文〉中說:「公自以身遭國家之變,期於速朽。」黃宗羲雖然不再反抗清廷,但亡國之痛他沒有片刻稍忘,決心用這樣的方式為明朝盡最後一分心力,內心縱有說不出的悲痛,也算求仁得仁了。

雖然選擇這樣「不棺而葬」,對家人來說必是十分的傷痛與不捨;但對於黃宗羲而言,他能對明朝做的也只有這樣,家人的成全讓他得以完成心願,或許也可以死而無憾了。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