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雲蘇
清初三大儒之一的黃宗羲,是明末清初人。他的父親黃尊素是正直的東林黨人,忠君愛國,後來雖被奸臣所害,但父親一生的行誼,深深地影響了黃宗羲。
黃宗羲在明朝亡國後,曾經組織義軍對抗清廷,但是整個情勢讓他知道復國無望。再加上這時的他也已年過半百,孔子曰「五十而知天命」,黃宗羲知曉歷史的變遷終非人力所能左右,於是停止反清復明的活動,將心思轉向講學著書,最終成為當代重要的思想家和史學家,與顧炎武、王夫之合稱「清初三大儒」。
但是不抗清,並不表示他認同清廷。
一開始,清廷想方設法要籠絡有能力、有才華的明朝遺臣,希望他們能為滿清效命,黃宗羲也是口袋名單之一。清廷還特別為這些人設置了「博學鴻儒科」,不須經過鄉試、會試,只要有大臣舉薦,再經皇帝考試審核就可任官,可說大開方便之門。但是黃宗羲並不領情,清廷請其編修《明史》他也不接受,堅定表明不為清廷做事的決心。
七十九歲時,黃宗羲自知不久於世,便在父親的墓旁邊為自己建造了一個墓穴,裡面安放一張石床,死前多次叮囑家人:「吾死後,即於次日抬至壙中,一被一褥,安放石床,不用棺槨。」黃宗羲往生後,兒子們遵照他的遺命,將他不棺而葬。
黃宗羲為什麼堅持「不棺而葬」呢?
全祖望在〈梨洲先生神道碑文〉中說:「公自以身遭國家之變,期於速朽。」黃宗羲雖然不再反抗清廷,但亡國之痛他沒有片刻稍忘,決心用這樣的方式為明朝盡最後一分心力,內心縱有說不出的悲痛,也算求仁得仁了。
雖然選擇這樣「不棺而葬」,對家人來說必是十分的傷痛與不捨;但對於黃宗羲而言,他能對明朝做的也只有這樣,家人的成全讓他得以完成心願,或許也可以死而無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