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巡遊軌跡
圖/巡遊軌跡
文/葉含氤
近來自媒體多如過江之鯽,而我是在岸上的旁觀者,閒來無事就看幾則。在眾多的頻道中,我喜歡兩個西安小伙子合作拍攝的旅遊短影片。這兩個男生二十多歲,大學畢業沒幾年,長得有點像,起初我以為他們是同胞兄弟,其實是大學同學。說到長相,他倆都不是吸睛的美男子型,但看久了也挺順眼的。
會讓我注意他們,源於一則短影片,內容是他們在中國西部自駕旅遊時途經新疆,有一天吃過晚飯後在路邊看到賣切糕的攤販,兩人都沒吃過,想買一點嘗嘗,跟老闆說:「買二十元。」老闆是維吾爾族人,口音很重,兩位小伙聽了老半天才聽懂──沒有這樣賣的,而是一刀切下去,切多少就要買多少。
那切糕長寬如一張四人桌,高度超過二十公分,層層疊疊混合著各種堅果水果乾與糖飴,只有一側有切割痕跡。這麼大的一塊切糕,可以想見一刀切下去,切面就不完整。老闆要求一刀一刀的販售,大概為了保持新鮮度,畢竟切面愈多,碎裂也愈多,就愈容易氧化。
於是兩位年輕人跟老闆說:「就買小小一塊。」一面用手比畫寬度。老闆說:「這樣?」「再小一點。」「這樣?」「好。」兩方議定之後,老闆執刀俐落切下,再用塑膠袋裝起,秤了重量,說:「一百七十五元。」聽到價格,我都可以想像那兩位年輕人的驚訝與心疼,他們原先只打算買二十元啊。
他們付了錢,提著切糕走到停車的地方,坐好後拿出一小塊,兩人合力用手掰開分著吃。吃過後說:「很好吃,但實在太貴了,真捨不得吃,帶回去西安給家人們吃。」說完就將塑膠袋打了個結,放到後座。
就是這樣的舉動,這樣的一句話,讓我對他們另眼相看。
有些自媒體,看著看著就覺得虛偽誇大,但他倆卻讓我看到「真」,那是由內裡表露出來的性情,沒有掩飾的。
也是從這一則切糕的影片,我開始追蹤他們。看他們窮遊數月,如何從西安到雲南到西藏再到新疆。一路睡車上,睡帳棚,偶爾住旅館。住旅館不是為了享受,主要是給電子設備充電,住之前還貨比三家錙銖計算。對於旅途中的飲食,以吃饃吃餅居多,再不就是買菜野炊,炒簡單的番茄雞蛋配速泡飯吃。若到館子,點一碗三十元的麵也躊躇再三。
他們似乎不怕別人笑他們節省、窮、小氣、捨不得花錢……一路上都認為物品夠用,食物夠吃就好。這在揮金如土,崇尚物質為主要價值取向的現今社會,實屬難得。這種心態不就是我們常說的「斷捨離」?他們表現出來的種種做法與反應,常令我意外,因此覺得他們的心理年齡比實際年齡更成熟。
他們的影像風格平實,不譁眾取寵,不以唯美取勝,剪輯與口白拿捏得宜。拍攝一地一景往往融入地方風俗與歷史,將「人」放在時空長流中,因此面對旅途中的諸事諸物,不論如何弔詭,如何奇崛,總能保有客觀的平和——不偏頗、不酸言、不批判、不唯我獨尊。還有他們與陌生人聊天時,靦腆得幾乎稚拙,也因為這種「拙」,透露出他們內在篤實不油滑。
在他們眾多影片中,還有一則讓我印象格外深刻,那是雲南白族的扎染。
我一直很喜歡白族扎染的手藝品,家裡有一大幅掛在牆上。使我訝異的是,這兩位對吃住節約得近乎摳門的大男生,竟然願意花錢請一位七十歲的白族老太太教他們。這位老太太仔細地教他們一針一線地將白棉布扎縫成一個個疙瘩般的嶙峋小山狀,再放入以板藍根為染料的水缸中。老太太說:「掛在牆上大幅扎染的針線工,大概要花二十天的時間,現在年輕人不願意做這事了。」我聽到這句話時,抬頭看了一眼掛在面前的那幅染布,那是三年前我在網路上向雲南的一間店家買的,繁麗的圖案、細密的織繡、堅韌的質地、平實的價格,完美得讓我挑不出任何缺點。這樣的圖案日日在我眼前,我早習以為常,從未想過竟如此費工啊!在看過他們的影片後,不禁隱隱憂心,如此迅捷的時代,這樣耗時耗力耗人工的民間手藝品,是否會逐漸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