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心科醫師建議民眾如因遭逢重大變故或衝擊造成適應障礙應向身心科求助,或諮詢改善。圖/Pexels
【記者王淑芬高雄報導】天氣劇烈變化或遭遇重大壓力事件,個案出現睡眠障礙或半夜驚醒等症狀,醫生認為通常會有數個月的悲傷反應期或「適應障礙症」,如果症狀超過半年,應尋求身心科醫師協助,從身、心及環境等3方面改善。
高雄榮總身心科主治醫師李聖玉受訪指出,有不少患者是在遭受重大變故後出現睡眠不佳、易怒或常有驚醒等情形,老、少個案皆有,甚至還有6歲以下的小朋友,不過患者中長輩比例較高。有的個案是喪偶、破產或意外殘障等,讓當事人或是親人無法面對經歷的事件而出現適應障礙等問題。
她說,經歷重大壓力事件,在壓力源開始後的3個月內出現憂鬱、焦慮等情緒症狀,情緒影響生活與工作表現,症狀通常比較可能是「適應障礙症」。適應障礙症在精神科門診患者中約占佔百分之5%到20%,通常患者在壓力源停止後,症狀不會再延續超過6個月。
如果是「創傷後壓力症」,情緒症狀對患者的影響更有威脅性,臨床症狀也多樣;通常個案需親身暴露於真正的或具威脅性的死亡、重傷或性暴力持續超過1個月。
患者可能苦惱於不由自主的痛苦回憶、惱人的夢境,還會持續逃避創傷相關的記憶,或避開與創傷相關的人物、地方等。情緒上顯得易怒、過度驚嚇、專注力不足等,甚至個案會有負面思考,容易責怪自己或他人,持續恐懼、驚恐、罪惡感或羞愧等,甚至有疏離感等。
李聖玉建議,有上述相關症狀的個案應尋求專業諮詢,透過生理、心理及環境等不同面向做調整改善。統計顯示,創傷後壓力症的終身盛行率約為8%,比較常見於單身、離婚、低社經地位、家族有憂鬱症病史者,而孩童、老人由於適應能力偏不足,是比較不利的預後因子。
她建議家屬多關懷陪伴接觸人群,培養興趣,有助於縮短適應障礙或創傷後壓力症的時間,如果民眾覺得壓力超負荷或影響生活應到身心科諮詢做評估治療,讓專業人員陪伴走過生命低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