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報導】林務局昨天宣布,10月起新增「台灣黑熊」為保護標的,若社區成立巡守隊、協助保育宣導,或居民即時通報入侵,可獲3000元至6萬元獎金,盼促進人熊良性互動。
林務局去年起推動「瀕危物種及重要棲地生態服務給付推動方案」,這就像「生態薪水」,社區或民眾若協助守護瀕危物種或重要棲息地,可獲得獎勵。
目前方案包括「瀕危物種」、「重要棲地」兩大給付標的,瀕危物種為石虎、草鴞、水獺、水雉,重要棲地針對水田、水梯田、陸上魚塭、私有保安林。
林務局局長林華慶表示,全台近6成保育類野生動物棲息在淺山、平原農田生態系,政府跟專家學者不可能在野生動植物棲息地待24小時,在地居民才是保育成功關鍵。
他說,外界期待保護石虎等瀕臨絕種物種,但不能只讓農民承擔農田、農舍被損害的成本,因此林務局給付農民、社區一點「生態薪水」,事實上仍遠不及他們的付出。林華慶說,給付只是觸媒,居民若配合政策久了,也會將保護野生動物價值觀,傳承到下一代。
林務局統計,去年共有11縣市投入方案,今年屏東也加入草鴞生態服務給付。去年全國63個鄉鎮、65個社區、逾1700人參與此計畫,共有553公頃農地、棲地用友善方式耕作及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