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余遠炫
現代人刷牙有牙膏、牙粉,牙刷有軟毛、硬毛,有傳統也有電動牙刷,早晚清潔口腔讓一整天充滿清新活力。那古人刷牙嗎?《詩經》上形容美女的牙齒叫做「齒如瓠犀」,牙齒潔白得就像葫蘆籽一樣;還有「明眸皓齒」,指眼睛清澈、牙齒像月亮一樣潔白。從這裡就可以知道,古人是很重視牙齒清潔衛生的。
古人也會清潔口腔,不過當時只是漱口而已。《禮記》記載了古人洗臉漱口的時間,天亮了、公雞叫了,差不多就要準備洗臉漱口了;而且漱口時要用鹽水,因為鹽有殺菌消炎的作用,還可以預防牙齦出血。想想看海裡面的魚,從來不曾刷過牙,牙齒卻那樣潔白健康,原因就是海水裡面含有鹽。此外,古人還會加入明礬水、橄欖,有時也會以濃茶或是醋來保養牙齒。
而到了唐代,就有類似牙刷的東西出現了。
佛教從漢代傳入中國,而隋唐時期也隨之傳入了「揩指法」,揩就是擦抹的意思。原來,釋迦牟尼佛向弟子講道時,發現弟子的口腔氣味很重,於是教導他們採取楊柳木,用牙齒把楊柳枝咬軟,然後塗上藥粉擦拭牙齒,這樣就可以保持口氣清新,同時保護牙齒,唐朝人稱為「晨嚼齒木」。而唐朝人使用的楊柳枝,也可說是牙刷的原型。
揩指法傳入中國後,盛行於寺廟中,但民間大多還是以漱口為主,真正使用牙刷則是從宋朝時開始。當時的牙刷稱為「牙刷子」,跟現代的牙刷幾乎沒有多大差別,只是刷毛不一樣,有的用馬尾上的毛,也有用豬毛當刷子;牙膏或牙粉都有,多半是從植物中提煉出來的,甚至還有賣牙刷與牙膏的專門店。
當時的人會用牙刷子沾牙膏刷牙,然後用鹽水漱口。宋朝還發明了一種結合了牙刷與牙膏的物品,稱為「牙香籌」,將牙膏固定在牙刷上,一次搞定,是外出旅行或遊學時最方便的隨身物品。《紅樓夢》寫賈寶玉刷牙,還會用布沾上青鹽塗抹牙齒,可見得相當重視潔牙。
後來中國牙刷與牙膏傳到歐洲,受到歐洲人的喜愛,只是價格並不便宜。如今隨著工業的發展,牙膏與牙刷的價格變得便宜許多,刷毛也更為柔軟,成為人們每天早晚不可缺少的民生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