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陳鏡文
文/李生鳳
「如果你是一個有能力開車的人,你願意做一個接駁車的駕駛嗎?接駁車的駕駛就像一個擺渡者,把人從此岸渡到彼岸,這是一個神聖的工作,當你把人安全的渡到彼岸時,你可以得到很大的快樂。」這些字句,是二十多年前佛光山覺華園公告欄招募接駁車義工的訊息,也讓無意間經過、看到這則公告的陳鏡文,下定決心加入接駁車義工行列;而當時,他不過是個偶爾帶著家人到佛光山,感受佛光山的空氣清新、花木扶疏、環境清幽的遊客。
當時全憑著一股衝動報名,隨後在佛光山接受兩天一夜的訓練課程,開始對佛教有初步認識,是在雲居樓過堂時,「第一次看到這麼多人同時吃飯,行堂的菩薩從容地為大眾盛飯添菜卻不發出一點聲響。」讓他這個初接觸佛門的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訓練課程完成後,陳鏡文走進電動車中心,裡面有十幾名同樣是駕駛接駁車的義工,新來乍到,沒一個是認識的,「但,這就是因緣啊,大家一開始都不相識,時間一久就熟識了。」彼此的工作支援、每星期固定的佛學修持課程,讓接駁組的大家都能解行並重,人際關係和諧,這就是歡喜的泉源。
擔任接駁車義工幾年後,陳鏡文觀察到山上有時因為活動緣故,會需要出動中型巴士或大客車因應人潮,可是持有大客車駕照的接駁義工僅是少數,為此陳鏡文又在二○一一年考取大客車駕照,「以備不時之需。」他說。
取得大客車駕照後,陳鏡文就經常有機會駕駛中巴,可以接駁更多的人。他形容,隨著車子的「肚量」加大,他的「度量」也跟著變大了,心胸更寬廣,不計較人我之間的得失,心情快樂無窮。
此時,陳鏡文深刻體會
到星雲大師說的「四給」──「給人信心、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人方便」,許多長輩需要搭乘接駁車才能到達要去的地方,有人是因為趕時間需要搭接駁車,當他們抵達目的地時,也會滿懷感謝地說聲「謝謝」。
陳鏡文說,他覺得他就像是一個擺渡者,將人安全地從此岸渡到彼岸,這樣的快樂與充實完全發自內心。「我用無限的『歡喜心』開接駁車,乘客用滿懷的『感恩心』來接受」當「歡喜心」和「感恩心」融和成一股溫暖的氛圍時,「那一刻,就是人間淨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