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黃朵而
1.
高雄三民高中老師黃瑞鶯教學38年來,秉持「程度再不好也要拉上來」精神,除了帶學生苦練英文、鼓勵參加英檢,也用寬容、樂觀影響孩子,尊重他們的想法與做法,並給予正向積極的引導。黃瑞鶯說:
「我的教學理念就是讓學生能勇於展現自我,積極參與學習,並在過程中建立自信、自我肯定。」
2.
從時尚藝術業起家的熊妤,舉辦超過一千場人體彩繪表演及演講,賺下第一桶金、出版14本美妝彩繪專書;但她並不留戀自己打下的事業基礎,36歲時前往英國倫敦藝術大學深造,走上美術創作的路。熊妤認為:
「人不管活到幾歲,都不能停止追求自己最初的夢想。」
3.
2014年,野地錄音師范欽慧與林務局羅東林區管理處合作,錄製宜蘭太平山各步道聲景,在翠峰湖環山步道檜木森林,測得最低音量不到25分貝,幾乎靜謐,7月獲世界非營利組織「國際寧靜公園」授證,成為全球首條寧靜步道。范欽慧認為:
「保護生物多樣性不光是把棲地保存下來,也要讓牠們聲音能夠交流,為此人類須先學會怎麼聽見牠們的聲音。」
4.
歌手曾沛慈在新冠疫情期間,曾經一年沒唱過校園演出,加上太多資訊衝擊,讓她一度迷失在點閱率、售票率等數字中,還想過轉行當外送員;走過低潮期的她,8月推出新專輯《今天陽光就是特別耀眼特別和諧》,希望鼓舞大家:
「每一個你都是太陽,你的笑容就是一道曙光,待黑暗過去後,你會知道你比想像的耀眼。」
5.
莫絲(Haley Moss)是美國佛羅里達州首位「自閉症律師」,大學靠著不懈的努力,取得心理學和犯罪學雙學位,並在2019年考取律師執照;除了學業的傑出表現,她也出書、作畫。提到自己的病症,莫絲相當積極面對,她表示:
「換個方向想,我很酷,只是不被其他人喜歡而已,請不要憐憫我,我真的為自己感到驕傲。」
6.
瑞士概念藝術家兄弟法蘭克.瑞克林(Frank Riklin)與派屈克.瑞克林(Patrik Riklin),創作許多介入生活、直指社會問題的作品;例如在公路旁,設置沒牆、沒廁所的「零星級旅館」,希望大眾在吵雜的環境中,思考氣候、戰爭等問題。他們認為:
「藝術必須有個清楚的功能,應置於社會中心,而不是在博物館。」
7.
台灣新創科技團隊「森思眼動」,專門研究演動科技軟體,並在6年多前成立目目非營利協會,推動公益眼動課程、眼動工作坊,期望讓「重度肢體障礙者」透過科技輔具,可以和外界溝通、工作、創造。協會理事長詹育書表示:
「即便長期臥床,這些人也有平等受教育,以及與他人溝通的權利。」
8.
黃偉泉原本在香港春秧街經營肉攤,但疫情期間,他參加義工行動──發送素餐盒給低收戶的家庭;在過程中,他漸漸了解茹素的優點,最後決定身體力行,8月收掉肉攤,開始轉賣素食。黃偉泉說:
「不賺錢都沒關係,我的心態是,我不是要賺大錢,是想改變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