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T新人、原民個展專區獲選名單公布 10藝術家挺進台北藝博

曹麗蕙 |2022.08.26
1036觀看次
字級
文化部今(26)日舉辦2022「MIT新人推薦特區」、「原住民個展專區」新人藝術家名單公布記者會,會場展示本屆藝術新秀繽紛的創作樣貌。 圖/文化部提供

【記者曹麗蕙台北報導】「Art Taipei 2022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10月20至24日在台北世貿中心一館登場。文化部今天(26日)公布「MIT新人推薦特區」入選的8位藝術家名單,原民會「原住民個展專區」也有2位原民藝術家入選,共10位創作風貌多元的藝術新秀,挺進台北藝博會。

文化部自2008年開始推動「MIT新人推薦特區」,每年公開徵選8位(組)藝術新秀於ART TAIPEI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展出,除提供展區基本設備及佈展經費,亦協助於展會的整體行銷宣傳;原民會自2020年起與文化部同步,辦理原住民藝術家個展專區。

MIT評審代表游文玫說明,本屆共計有87位藝術家報名,入選的作品品質更為成熟,創作媒材也多更多元,包含水墨、油畫、粉彩、膠彩、壓克力、裝置藝術、複合媒材及數位藝術等類別,創作趨勢也更為當代,因此,評選過程也很快凝聚共識,選出8件優秀的MIT入選藝術家。

「MIT新人推薦特區」入選藝術家黃敬中,向台灣美術基金會執行長林平介紹以廢棄的枝幹,經過窯燒製成木炭為媒材,表現出生命循環哲思的作品。 圖/文化部提供

文化部表示,MIT藝術家李宜亞的「轉身之處」系列創作呈現 2021年上半年全球疫情肆虐的環境下,個人情感的回應;吳修銘將擷取的新聞媒體影像技轉為反向失真影格,暗喻當今社會媒體所營造的現實之真實性。

邵士銘以畫中的「過客」作為自身投射,闡述反覆徘徊於狹窄頹圮空間的心境;陳昱榮記錄自然界中不可見的各類波動,並轉化為視覺影像與空間裝置回應身體感知自然頻率的交互關係;黃婷毓的作品表達自我與世界認知的矛盾與感受;黃敬中以廢棄的枝幹,經過窯燒製成木炭為媒材,表現生命循環的哲思。

黃彥勳以繪畫探討生命之於宇宙的相互依存關係,表達當今人類生存狀態的反思;魏維德的作品回憶70年代阿嬤家的客廳及喜慶流水席等種種樣貌。

原住民個展專區藝術家馬郁芳的作品,藉由擬人的動物思考人與動物之間異質碰撞的無限可能;高敏修則以創作來討論族服、身份認同、原民文化與泛靈信仰之間的關係。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