墓仔埔也敢去 ! 中山大偕社大踏查墓葬陰廟文資

王淑芬 |2022.08.22
795觀看次
字級
中山大學攜手鳳山社區大學等文史工作者進行墓葬與文化資產保存的踏查研究,並籲正視文化資產的保存。圖/中山大學提供

【記者王淑芬高雄報導】農曆七月俗稱為「鬼月」,民間有不少禁忌,不過一群熱血的文史工作者仍舉辦論壇及先後踏查墓園及陰廟以了解墓葬與文資保存,盼藉由認識扭轉過去陰森的負面印象,專家並籲文化單位重視墓葬等文化資產。

中山大學中文學系攜手關注高雄墓葬文化的鳳山社區大學等文史單位舉辦「鳳山學論壇─墓葬與文化資產保存」活動,進行專題演講、尋訪鳳山公墓和陰廟,讓活動更顯神祕。

計畫主持人、中山大學中文系主任羅景文說,陰廟俗稱萬應公廟、萬姓公廟、水流公媽廟等,指祭祀孤魂幽厲或收埋無主枯骨廟宇,但隨著時間演進,這些小祠小廟已成為居民祭祀與信仰的對象,是台灣民間信仰中普遍又特殊的現象。

圖 / 中山大學提供

文史專家及師生踏查兵分4路,其中3條路線走訪清代鳳山城周遭的陰廟,觀察鳳山城、市發展的關係,另一條探訪鳥松第三公墓。

文史研究者廖德宗帶領踏查萬福廟、新興製糖會社無緣者墓、昭忠祠和北門萬姓公媽廟,路線核心是鳳山城北門外的武洛塘山,當地自清代以來就是鳳山人的主要墓地,而淮軍1874年因牡丹社事件來台,陣亡病故者近1/3,當時予以安葬並設有淮軍昭忠祠。

羅景文說,醫生作家陳耀昌《獅頭花》等歷史小說出版後,淮軍再度成為文史學界考察熱點,但是武洛塘山自日治時期以來,歷經開闢鐵路、道路、民宅,墓葬遺跡得透過實地考察、地籍圖研判才能釐清確切位置。

圖 / 中山大學提供

重視保存珍貴的文化資產,羅景文要求所有踏查及考證都要盡量完整,也期盼有關單位能重視。捷運黃線興建工程要辦理多座墓塚起掘遷葬,尤其有一些墳墓反映了時代背景及風格,都是墳墓形制的參考寶庫,更應該做好文化資產審議。

「鳳山學論壇──墓葬與文化資產保存」活動由高雄市勞動生活教育促進會、中山大學中文系聯合主辦,鳳山社區大學承辦並邀文史等單位參與。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