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疫情時代 馬國實體書店復興

編譯/韋士塔 |2022.08.20
2879觀看次
字級
愈來愈多馬來西亞讀者,願意前往實體書店消費。圖/網路
馬來西亞實體書店,以獨特風格吸引顧客上門。圖/網路
書店業者與飯店合作,提供寫作、閱讀專屬空間。圖/網路

編譯/韋士塔

研究機構訪調發現,在經常閱讀的馬來西亞人中,只有3%受訪者的選擇是看書,大多數人更喜歡看報。在新冠疫情爆發前,馬來西亞的圖書出版業宛如夕陽產業,許多公司收入大減,甚至關門大吉。

然而,疫情促使當局採取嚴格的限制措施,反倒為實體書店及出版業帶來一線生機。過去兩年的封鎖,雖然讓實體門市與零售商受創,許多業者被迫轉向數位,但由於民眾待在家的時間大幅增加,對閱讀的需求也持續攀升。相較於2019年,馬來西亞民眾2020年對數位閱讀內容的需求增加一倍。

2020年,馬來西亞圖書零售商MPH關閉旗下數十家門市,轉向電子商務;連鎖書店BookXcess也面臨類似的危機,BookXcess的創辦人葉安祖(Andrew Yap,音譯)指出,公司的收入主要來自大型展覽會的銷售,但疫情導致展覽會無法舉行。為了讓公司存活,他決定轉向數位,但他強調,只要有機會,他仍將全力發展實體門市。BookXcess的門市在疫情前為8家,今年7月已擴張至19家。

位於吉隆坡的Lit Books書店2020年的每月營收成長高達60%。經營這家書店的劉伊蓮(Elaine Lau,音譯)表示,她開設書店時,許多人認為實體書店及書籍即將沒落,也讓她心存疑慮;她說:「最初,書店的營運確實不算理想,我也認為人們現在的興趣已經轉向電子書,但事實證明,許多人仍願意前往書店,閱讀實體書籍。」

Lit Books門市空間寬敞、光線充足,除了書籍,也銷售咖啡等飲料,讓顧客能夠邊看書邊喝飲料。此外,店內還會安排爵士音樂演奏、作家導讀或文學討論等活動。

疫情改變了閱讀習慣,加上業者轉向非傳統的商業模式,推動了馬來西亞的實體書店復興。一些獨立經營者認為,疫情時期民眾閱讀量大幅回升的狀況可望持續,且將轉化為實體門市的銷售。他們正在尋找提振實體零售業績的方法,包括增加與顧客的互動、較小眾的書籍,附設咖啡館或與精品飯店合作,以及提供閱讀與休憩空間。

獨立書商Monsoon Books則另闢蹊徑,以馬來西亞的華人為目標客群,店裡約3分之2的書籍為中文。門市經理林甘漢(Gan Han Lin,音譯)表示,書店提供多樣的選擇,除了中文書籍,還有古典樂的專業書籍,或是馬來西亞獨立出版商發行的雜誌《Process》。他說:「許多顧客來到店裡都大感驚喜,他們沒料到能在這裡看到這些類型的書籍。」

吉隆坡獨立書店Tintabudi的創辦人法茲拉(Nazir Harith Fadzilah)說:「人們對實體書籍的興趣正在回升,尤其年輕讀者。許多人的興趣正從網際網路轉向書籍,這是個令人興奮的趨勢。」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