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陸五大國有企業日前集體宣布從紐約證券交易所(NYSE)退市,致使國際投資市場譁然。儘管有分析師認為,這些大陸公司在NYSE的成交量少,下市影響不大,而敏感的媒體卻認為,這起事件意味著中美關係的進一步惡化;路透直言,這件事的關鍵因素正是日前美國眾議院議長裴洛西訪台,招致大陸的懲罰性措施,預言後續效應將會持續發酵。
中國人壽、中國石油、中石化、中國鋁業及上海石化這五家大型國企日前相繼宣布將其美國存託憑證(ADR)從NYSE下市。其中,中石化排名《財星》雜誌全球五百強企業第三位,中國石油在世界五十大石油公司排名第三,且在《財星》雜誌全球五百大企業中排名第四,規模與經營實力,均為國際級超強企業。
過去二十年間,不少中企積極在美國尋求上市機會,主要是因為彼時中國的資本市場還沒有發展起來,中企在美上市,一方面是募集資金,另一方面,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也可學習並建構大陸的證券監管法規與制度,因此掀起一波波中企上市熱潮。二○一四年阿里巴巴在NYSE首次公開募股(IPO)創下二百五十億美元的史上最高紀錄,受到投資人青睞。
隨著中美關係漸趨緊張及美國對中企的管制愈來愈嚴格,甚至提出中概股自美國股市摘牌的名單後,愈來愈多中企開始尋求自美退市的機會。
美國前總統川普推出《外國公司問責法》,要求在美國上市的外國公司必須提出公司的審計底稿供監管單位審查。審計底稿中有許多客戶隱私及營業資料,大陸認為有洩密之虞,甚至可能有國安風險,因此不願配合這項新的會計要求。由於之前曾發生瑞幸咖啡財報造假事件,美方提出《外國公司問責法》,也未必沒有正當性,只是實施的細節與程序,應該要取得共識,如果只是美國單方面的要求,對大陸企業未必公平。
可惜中美之間就此展開的一連串協商,遲遲未能達成協議,美國證交會(SEC)就已將不符合上述要求的中企陸續列入「預定摘牌名單」,目前名單累計已達一百五十三家之多,且還在持續增加中,每個被列入摘牌名單的中概股,股價都出現下跌。
阿里巴巴在今年七月申請在香港證券交易所上市,此舉一方面是方便讓更多大陸股民投資阿里巴巴股票,另一方面,也是為未來一旦被迫在美國退市的話,在港上市可以做為公司募資的緩衝選擇,因為阿里巴巴已經被SEC列入摘牌名單,而剛剛宣布自NYSE退市的上述五家國企,也在名單中。
五家國企主動宣布自美退市,形同與美國攤牌,顯示中美金融戰已經開打,資本爭奪將益為激烈。對中國大陸而言,其股市規模及監管制度已逐漸成熟,既然美國市場對中概股有較深的敵意,那麼,讓優質的中國企業回到自己的資本市場上市,也是水到渠成,如果大陸內地的金融市場還有待磨練,也還有香港股市H股可做為中企掛牌的選擇,因此,有意退出美市的中企正快速增加。
隨著美中這兩大經濟體,從經貿、科技到金融,脫鈎的範圍和程度愈來愈大、愈來愈深,對世界各國及企業而言,不但增加了選邊站的風險和壓力,經營的成本也勢必跟著提高;若半個多世紀以來藉著全球化所建立起來的國際秩序和信任隨之瓦解,更是令人憂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