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123RF
【本報綜合報導】全台失眠人口與日俱增,除了透過改善,也可以透過「失眠認知行為治療」,認識睡眠這件事,訓練出「易眠」的大腦。
國泰醫院精神科醫師單家祁表示,「失眠認知行為治療」對於慢性失眠的個案來說,是常見的治療方式。首先要從「3P」來看失眠的成因,第一「長遠因素」(Predisposing),可能個性上追求完美,因此容易產生緊張情緒,進而影響睡眠;第二「近端因素」(Precipitating),像是學生準備大考,考前會焦慮、失眠等;最後「持續因素」(Perpetuating),個案有失眠狀況,想到自己今天沒睡好,明天就沒精神上課,產生焦慮後,開始一連串作為希望改善,反倒讓狀況更嚴重。
單家祁指出,睡眠其實跟「制約」有很大的關聯,很多人因為入睡困難,伴隨出現焦慮,只要一到晚上,就會擔心今晚是否能入睡,因此要進行失眠認知行為治療前,就要先找到自己失眠的「制約」。
提早躺床助眠 恐會適得其反
「有些人會預估自己躺床後兩個小時才能入睡,因此提早一、二小時上床睡覺」,單家祁指出,這就是「錯誤的第一步」,因為睡眠是「放鬆」的過程,睡眠的認知行為就像在「爬山」,走到谷底便能入睡,提早躺床就像提早開始登山,最後爬得比平常還高,要走到谷底就會花更長的時間,適得其反。
單家祁說明,愈積極想要改善失眠,心中對於睡眠期望值就會愈高,多大的期待、背後就有多大的焦慮,反而更容易造成失眠,因此打破制約連結至關重要,最快、最直接的方式就是「用藥」,但患者不想用藥,或是想要減藥時,就是「失眠認知行為治療」介入的時機。
也有個案會寫「睡眠日記」,將整天活動及睡前行為記錄下來,例如幾點躺床、幾點在床上嘗試睡覺、花多久入睡等,幫助自己排除可能造成失眠的行為,便能夠針對性的進行改善。單家祁表示,在醫學的角度來看,睡眠日記對睡眠狀況混亂的人的確會有幫助。
圖/Unsplash
冥想舒緩身心 讓腦部慢下來
「有些人晚上七、八時坐在沙發上看電視都能睡,但躺到床上精神特別好」,單家祁表示,因為「失眠」已經與「床」連結在一起,只要進到房間、看到床就開始擔憂,但「電視」卻與「放鬆」連結在一起,所以就會落入如此窘境。
單家祁建議,民眾可以從「行為改變」開始,不要在房間看電視、手機,睡前不看劇情激烈節目,除了睡眠,其餘活動盡量不要在床上進行,可做心智舒緩的活動,例如冥想、讀書等,讓腦部活動慢下來。
接下來,可以進行「放鬆練習」,單家祁提出「腹式呼吸」是相當好的方式;吸氣吸到腹部鼓起,停一段時間後緩緩吐氣,透過腹腔鼓起,刺激橫膈膜的副交感神經,讓交感神經活性下降,因此便能放鬆,有助入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