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近期熱門台劇《媽,別鬧了!》劇中比莉飾演六十三歲的王玫玫,有一情節為她向好友透露近期如廁發現出血現象,認為自己可能罹癌、來日不長,說完後就發生如廁後昏倒,被女兒發現緊急送醫,且看到馬桶裡充滿大量鮮血,但送醫檢查後,發現是痔瘡破裂。
北投健康管理醫院副院長梁程超指出,發生血便原因並不單一,國人痔瘡盛行率高,最常見也最明顯症狀就是解便時出血或肛門口有疼痛感。另外,大腸癌的伴隨症狀,也會有血便發生,所以「當發生血便時,千萬不能輕忽」,而如肛裂、發炎性腸道疾病,或其它消化道疾病等,也可能發生血便。
出血色深淺 判斷罹癌不可靠
當血便發生時,要如何初步分辨是單純痔瘡出血或癌症徵狀?常見大多數人會以顏色做區分,若血便顏色若為鮮紅色,通常是因為痔瘡破裂導致,嚴重時還可能在如廁後擦拭時,在衛生紙上留有大片血跡,甚至大量出血。而若顏色為暗紅色,則可能是因為糞便經過腫瘤時因摩擦而破裂出血,出血量不大、會與糞便混合排出體外。
梁程超強調,「不論出血顏色深淺,利用顏色當作判別是否罹患癌症,絕非是準確、可靠的」,若腫瘤發生位置接近肛門處,當發生破裂時,排便也會呈現鮮紅色,很容易被誤認為痔瘡。
提醒民眾,大腸癌在發生時,腫瘤不一定會破裂;若發生破裂,出血也可能很少量,光憑肉眼,其實看不太出來。
遠離大腸癌 年滿50 歲應篩檢
梁程超說,「大腸癌」初期幾乎沒有症狀,而又是國人發生率第一的癌症,並有逐年增加趨勢,因此,如何辨認是否罹患大腸癌,最好方式就是,「不管有無症狀,只要年滿五十歲,都應該接受大腸癌篩檢」。
目前國健署提供年齡五十至七十四歲民眾,每兩年提供一次糞便潛血檢查,若檢查發生異常,後續一定要盡快接受大腸內視鏡檢查。
研究顯示,超過六個月以上才做大腸鏡,罹患大腸癌的風險增加三成,若一直不做大腸鏡檢查,死亡風險將增加六成四。
大腸癌高危險族群(肥胖、抽菸、飲酒、有大腸癌家族病史者或曾有潰瘍性大腸炎或克隆氏症),建議民眾可提早至三十五至四十歲,安排大腸癌篩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