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陸蟹生活在離海岸500公尺範圍,離海邊約5公里的台東海岸山脈中,竟見到罕見的梯形腫鬚蟹蹤跡。
全球稀有陸蟹 現身台東絭台灣絨螫蟹(俗稱青毛蟹)會洄游窠是洄游生態中很特殊的螃蟹。
圖/《科學發展》424期
廣義的陸蟹
螃蟹是節肢動物的一種,大多數螃蟹仍生活在海中,但是有些種類已經跑到淡水裡或陸地上生活,因而有淡水蟹與陸蟹的分別,只是牠們的界線並不十分明顯。
有些淡水蟹在陸地上仍可維持一定活力,有些陸蟹仍和大海或淡水脫不了關係,此外還有一些螃蟹生活在海陸交界的潮間帶,那個地方有一半時間被海水淹沒,其餘時間暴露在空氣中。
本文提到的是泛指所有在陸地上能維持一定活力的螃蟹。每年夏天大部分母陸蟹會跑到海邊,把受精卵排放到海水中孵育。所有浮游在海水中的螃蟹幼生,必須歷經3個不同蛻變期後才能長成螃蟹的模樣。當小螃蟹上岸後,牠們會從海邊往上爬,或沿高山溪流上溯洄游到陸地上生活。
170年來 第2次發現
據最新一期《科學發展》中指出,大部分陸蟹生活在離海邊500公尺的範圍內,令人訝異的是,在離海邊約5公里的台東海岸山脈中,竟然發現螃蟹的蹤跡。一種稱為譗梯形腫鬚蟹豃的陸蟹,是全球罕見的稀有種,拉丁學名是Labuanium trapezoideum,頭胸甲全長約3公分,腳的長度比頭胸甲長,爬行速度很快。白天時大都躲在岩壁洞穴裡一動不動,偽裝得相當好,到了晚上才跑出來吃青苔。一旦受到驚嚇,就很快地從峭壁岩縫中咚的一聲往下跳入溪中,水遁而去。
清華大學曾晴賢教授與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鄭明修博士,曾前往台東實地觀察。鄭明修說:譗台東長濱山上有水潭、峭壁,那裡有很多蕨類植物,附近環境很潮濕,如果往岩壁洞穴瞧,就能看到螃蟹,牠們是台灣的新紀錄種。豃鄭明修把帶回來的螃蟹拍照、觀察,重新描述,撰成文稿,發表在2003年的《甲殼類學》中。
發現台灣有梯形腫鬚蟹以後,經過調查研究,才注意到,在某個季節大雨來臨時,梯形腫鬚蟹會隨溪水沖到河口交配。牠們的後代就在河口孵化、長大,直到發育,長成幼蟹,大約2、3個月後再沿溪上溯,洄游到山上居住。一般說來,螃蟹比較喜歡平地,住在台灣山上潮濕岩洞中應是首見,就全球來說,這情形也非常稀有。
學術上第1次發現梯形腫鬚蟹是在1837年的印尼安達曼島,當時發現的只是一隻斷肢、斷腳,殘缺不全的標本,從那以後就再也沒有發現過。台東山上的發現,是學術上的第2次,關於這種螃蟹是否有其他分類,牠們在台灣的分布情形、生活習性等資料,仍待學者專家做進一步的研究。
具有特殊適應力的陸蟹
陸蟹用鰓呼吸,但因大部分時間都在陸地上,為免被曬乾,除設法維持水分,還要避免遭受其他動物侵害,因而發展出許多抵抗陸地風險的適應力。例如出現在台灣東部到恆春半島一帶的台灣絨螯蟹(又稱青毛蟹),以及出沒在台灣東北角的日本絨螯蟹(又稱淡水毛蟹)。
這兩種陸蟹都會洄游,是洄游生態中很特殊的螃蟹。又如生活在恆春半島香蕉灣海岸樹林內的樹蟹,這種螃蟹白天躲在樹洞中,到了晚上才出來在樹上活動。牠們全身土黃色,和樹幹與落葉的顏色相近,這種顏色有極佳的保護效果。
保育先鋒
西澳有個譗聖誕島豃,面積135平方公里,大約金門那麼大,當地每年會有1億5千萬隻如拳頭般大小的紅螃蟹媽媽要下海產卵,在下海的時候,牠們會經過住家、爬過道路,幼蟹孵化成長後,又有數以百億計的小螃蟹會上岸,爬到樹林裡,前往各處陸地生活。
整個西澳國家公園保護區範圍,從1980年占全島面積的12%,到2000年擴增至75%。當地居民開車遇到螃蟹過馬路時,都會停下來讓牠們通過,這種作法值得我們學習。圖/《科學發展》42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