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獎教育基金會設置余英時紀念專區,圖為余英時在唐獎大師論壇發表演講時影像。圖/唐獎教育基金會提供
【記者李祖翔台北報導】唐獎教育基金會在首屆漢學獎得主「余英時」辭世周年前夕,在官網設置紀念專區,公開余教授的珍貴影像、書信手稿、墨寶、錄影與獲獎感言等,向富有深厚學養與人文風采的老師致敬,也邀全球民眾認識偉大史學家。
唐獎教育基金會於2012年底創立,設永續發展、生技醫藥、漢學及法治4大獎項,每2年由國際著名專家學者、多名諾貝爾獎得主評選,每獎項提供5千萬獎金,含1千萬元研究支持金,鼓勵世人投入引領全人類發展的相關研究,其中首屆漢學獎得主就是余英時。
2014年余英時因「深入探究中國歷史、思想、政治與文化,以現代知識人的身分從事中國思想傳統的詮釋工作,闡發中國文化的現代意義,論述宏闊、見解深刻,及學界推為海內外治中國思想、文化史之泰斗已久」而獲獎,本身也化育英才無數,包含許多中研院院士。
中研院院士丁邦新當時介紹,余先生在60年的研究與教學生涯裡,作育英才無數,著作等身、幾乎每部都很重要,從早年的《歷史與思想》到晚近的《論天人之際-中國古代思想史的起源試探》,總數接近60部,論文多達400篇,而且篇篇擲地有聲。
據悉,余英時最著名的《歷史與思想》從1976年出版至今已34刷,是史學著作中罕見的暢銷書,不少學者拜讀,認為他是利用西方思想找出中國思想裡可以銜接現代社會的部分,引導中國邁入現代社會,論述相當精闢。
而余教授2021年8月1日逝世,值此周年紀念,唐獎教育基金會設立專區,提醒大眾,莫忘當年余教授獲獎致詞的期許:「漢學迫切需要進一步發展,希望唐獎吸收更多青年才俊,將新鮮的觀點和見解帶進漢學世界。」
唐獎教育基金會設置余英時紀念專區,向偉大史學家致敬。圖/唐獎教育基金會提供
第二屆漢學獎得主是有「西方孔子」之稱的狄培理;第三屆得主是以唐詩研究馳名世界亦是古典詩文翻譯大家的宇文所安,及日本史學泰斗斯波義信;第四屆得主是名史學家王賡武;最新一屆得主是為無聲之物發聲、精研中國文物的藝術與考古學者潔西卡·羅森,相關訊息可至官網查詢。
余英時紀念專區7月29日正式上線:https://www.tang-priz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