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撫今追昔】 基隆最美古砲台──白米甕砲台

文/林堯 |2022.07.28
1553觀看次
字級
指揮所旁剛修復的機槍堡。圖/林堯
彈藥庫後方可見協和電廠的三支煙囪。圖/林堯

文/林堯

欣聞基隆市定古蹟「白米甕砲台」歷經一年多整修,將原本有如廢墟的彈藥庫房變成「遊客服務中心」,並於六月二十四日啟用,讓我不禁專程開車回故鄉基隆,再次拜訪自己心目中基隆最美的古砲台。

一踏上濱臨海岸,一片綠草如茵的白米甕砲台,只有心曠神怡可以形容內心感受,佇立在這片高地上眺望廣闊無垠的湛藍汪洋,身心不禁為之舒展開來。

白米甕砲台位於基隆港西側白米甕山上,坐落在從海岸遽然升起、海拔近七十公尺的高地,砲座依峙在左右兩座隆起的小山丘間,構成絕佳的天然屏障。不僅可阻擋來自側面攻擊,兩旁高地也提供了遼闊視野,對指揮所與觀測台而言是再理想不過的位置。就整個基隆海防部署來說,白米甕砲台是港口西岸的第一道防禦堡壘,一旦海上有敵艦出沒,即可迎頭痛擊。

根據記載:白米甕砲台可能建於光緒初年,但西、荷時期就曾在此設有堡壘之類建築,故有「荷蘭城」之稱。據《第三級古蹟仙洞砲台修復計畫》的研究推論,最晚在清光緒年間即已設置,中法戰時被法軍攻陷。

日本治台後,以設置砲台為由徵收土地,於一九○○至一九○四年間建造白米甕砲台,搶先於日俄戰爭前完成,做為基隆要塞區的防衛砲台之一。所用武器,是乙未之役所接收的阿姆斯壯後膛鋼砲。

依據《台灣所在重砲兵聯隊史》記載,大戰結束前,日軍多次移動基隆地區各砲台佈防,白米甕砲台於一九四四至一九四五年間,由原本無火砲佈防,改為增設八吋速射加農砲四門、十吋加農砲二門,強化海口防禦。

國軍接收後,將監守衛舍與庫房(即今遊客服務中心)改為軍區內的國軍宿舍,一直到一九五七年撤除此地駐軍,一九八五年列為三級古蹟。然而由於當地居民私自搶建,現在只存砲台區遺址保存尚稱完整。

白米甕砲台屬於「制海砲台」,採一字型排開配置,由左而右分別為:

‧位於砲台西側小山丘上,碉堡內的指揮所,以及原本頂蓋已毀,目前剛修復的圓形機槍堡。

‧四個呈U字(馬蹄)型,直徑約十五公尺的砲座,砲座前方為約一人高的半圓形水泥牆,稱為子牆,用來保護大砲和砲手;子牆上凹入牆體的六個拱形儲彈孔,為放置戰備彈藥處。

‧每兩個砲座之間的土堆,稱為「隔堆」,內側有斜坡道進出,斜坡下方為石牆。厚達六十公分的彈藥庫,可用來掩護砲身和兵員,並有吸收彈著、保護彈藥庫的功能。

‧位於東側制高點的觀測台,其隱密頂端有長形觀測壕,視野遼闊,可俯瞰基隆港內外全景、觀測砲彈彈著點與監看敵艦,並可以旗語與對面小山丘上的指揮所聯絡。

昔日,白米甕砲台與大武崙砲台都是港區的左護衛,一明一暗捍衛著基隆左岸港灣的安全。在碧海藍天襯托下,四個直線排列的巨大灰白色砲座,格外顯出其肅殺氣氛和萬夫莫敵氣勢。

今日,看著砲台隔堆的青蔥草地、綠意盎然,加上前方視野遼闊、海天一色,砲台竟成了拍攝婚紗的絕佳地點。由此可遠眺碧海藍天、波濤萬頃,更可近看東北角海岸和近在咫尺的基隆嶼,秀麗風光格外賞心悅目。

此外,處於白米甕砲台的任一角落,目光很難不被豎立在左側小丘後的三支巨大煙囪所吸引,那正是台電協和火力發電廠的煙囪,儼然已成為海上船舶辨認基隆港方位的另一航標。

希望基隆市政府再接再厲,逐一修復其他古砲台,設計出基隆獨一無二的古砲台遊輪式列車之旅,吸引外縣市的旅客前來欣賞讓人發思古之幽情的基隆古砲台。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