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曹麗蕙台北報導】明年是狗年,台東「國立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將在三十日初二推出開春新展—「狗的前世今身」狗年特展,讓台灣民眾能夠透過遺址、裝飾一探狗兒史前的各種樣貌。
史前館表示,一萬二千年前人類就開始豢養「狗」。在台灣史前遺址中,狗兒被埋在人類墓葬區內的「狗墓葬」,骨骸保存完整,這種特意的埋葬情形,在過去從未在別種動物身上發生過,顯示狗兒當時已被視為人類親密的夥伴。
台灣史前人也將狗的造形作為裝飾,在展覽中將可看到狗兒形狀的祭祀用陶器把手、舊香蘭遺址出土的陶片上也有狗的圖案,還有芝山岩發現的狗型玉飾。由此可見,狗對史前人類的重要性。
俗稱「本土狗」的台灣犬,是最早在台灣居住的原始犬品種,三角頭形,眼睛平平,兩耳短薄而高豎,毛短摸起來像鋼毛,肩高約五十公分,四肢細長而且耐跑,是台灣早期原住民部落中,協助狩獵最得力的助手。牠們的體態外型也因區域性而略有不同,例如布農族的狗有虎斑紋,泰雅族的狗多屬黑色,魯凱族的狗體形較小,而平埔族的狗則壯如小黃牛,而這些狗兒的進化、故事,史前館將透過圖片展的方式呈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