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文漫談》杜鵑詩話

胡中柱 |2008.04.10
1874觀看次
字級

 杜鵑是花,也是鳥(又名子規)。花,開在春天,陽明山花季中,杜鵑艷極;鳥,則悲啼,多是感傷。所以,杜鵑常被入詩,借喻悲思之情。

李白有「蜀國曾聞子規鳥,宣城還見杜鵑花。一叫一回腸一斷,三月三日憶三巴」的絕句;文天祥在北去途中吟誦:「而今別卻江南路,化作啼鵑帶血歸。」

唐代隱士方干,〈唐才子傳〉稱其「不識朝,不識市,曠逍遙,閒徙倚;一杯酒,無萬事,一葉舟,無千里;衣裳白雲,坐臥流水」,算得上瀟灑了;可寫杜鵑花卻是「未問移栽日,先愁落地時。」花未種時先憂其落,「疏中從間葉,密處莫燒枝。」疏任其疏,密讓其密,不加修剪,聽憑自然。隱逸雅士對杜鵑花如此憐愛,只因它是杜鵑滴血之花。

詠杜鵑的詩人中,白居易作品最多:「薔薇帶刺攀應懶,菡萏生泥玩亦難。爭及此花檐戶下,任人採弄盡人看。」薔薇的不許隨意採摘,荷花的只容遠觀不能褻玩,與平易近人的杜鵑相比,居然成了缺點,可見這位「座中泣下誰最多」的江州司馬,此時心情何等傷感、委屈,又只能自我慰藉。

與白居易差不多同時代的進士施肩吾,也將杜鵑花的生物屬性引進社會領域,並打上了個性特徵:「杜鵑花時夭艷然,所恨帝城人不識。叮嚀莫遣春風吹,留與佳人比顏色。」。杜鵑雖美,開得又茂盛,可恨京城的達官貴人不識認,不賞識,所以,只有自我護惜,自我賞識了。

晚唐詩人曹松有首〈寒食日題杜鵑花〉很具特色,「一朵又一朵,並開寒食時。誰家不禁火,總在此花枝。」清明前兩天的寒食,因紀念介子推而禁煙,詩人借此以火喻花,寫得生機盎然,又不入幽怨悲苦的窠臼,顯得新穎別致。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