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營建業、漁業、農業、外送人員、運動員等戶外工作者,因工作關係,經常得在豔陽下工作、活動,國健署呼籲民眾在大熱天時工作,應學習降溫方式,避免中暑或熱衰竭。 圖/pexels
【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今天是24節氣中的大暑,是一年中陽光最猛烈、最炎熱的節氣,根據中央氣象局天氣預報資料顯示,全台仍是「晴朗炎熱」天氣,幾乎各地高溫都有機會達38°C以上;國健署建議避免非必要的戶外活動、勞動及運動,注意防晒、多補充水分。
由於營建業、漁業、農業、外送人員、運動員等戶外工作者,因工作關係,經常得在豔陽下工作、活動,再加上溼氣高,排汗散熱的效果降低,國健署提醒,應利用4招降溫,避免因未適時作好防護措施,發生中暑、熱衰竭,嚴重者恐危及性命。
為保護戶外工作者,國健署署長吳昭軍提醒,事業單位可利用勞動部職業安全衛生署設置的「熱危害預警行動資訊網」(https://hiosha.osha.gov.tw/content/info/index.aspx),查詢所處地點的熱危害風險等級,並可學習以下四招,視天候狀況,採取預防措施。
一、適時補充水分
在炎熱的環境中,不論活動程度為何,都應隨時少量多次補充水分,不要等到口渴才補充。
注意尿量及顏色;若尿量減少、顏色變深,表示體內水分不足。避免飲用含酒精的飲品。
二、注意工作環境溫度與身邊同事狀況
儘量避開中午太陽直晒的時段進行戶外工作。
作業環境避免密閉,保持空氣流通,並提供風扇、水霧,簡易遮陽裝置等方式降低高溫暴晒。
在酷熱時段,採取輪班制度;儘可能增加休息時間與頻率,並隨時注意自己及身邊夥伴的身體狀況;如有不適,立即停止作業,並尋求支援。
三、做好個人防晒措施
工作服儘量以穿著寬鬆、透氣而顏色較淡的衣服。作好防晒措施,戴遮陽又通風的帽子及太陽眼鏡。
四、注意個人健康狀態
有慢性疾病者,應注意是否適合高溫或高濕度的工作環境。
從事高溫或高濕度環境之作業者,應進行職前與定期的身體健康檢查。
熟悉及了解「熱傷害」症狀及緊急處理方式。
專家提醒民眾,大熱天待在戶外,應儘量穿著寬鬆、透氣而顏色較淡的衣服。同時作好防晒措施,戴遮陽又通風的帽子及太陽眼鏡,避免陽光直晒、徒增中暑風險。圖/pexels
國健署提醒,當發現身體疑似出現熱傷害徵兆時,如體溫升高、皮膚乾熱變紅、心跳加速,嚴重者會出現無法流汗、頭痛、頭暈、噁心、嘔吐,甚至神智混亂、抽筋、昏迷等症狀,務必迅速離開高溫的環境、設法降低體溫(如移至陰涼處、鬆脫衣物、用水擦拭身體或搧風等)、提供加少許鹽的冷開水,或稀釋的電解質飲料,並以最快速度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