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訓徹(左)、曾令民(右)兩位醫師,分享門診經驗,呼籲癌友(中為病友陳小姐)得知罹患三陰性乳癌時,「切莫自己嚇自己!」 圖/記者陳玲芳
【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40歲華語歌手朱俐靜,日前因不敵乳癌辭世,美妙歌聲成絕響。國內研究發現,台灣乳癌好發年齡為40-69歲,其中不乏未達公費乳房篩檢年齡的年輕女性;有輕熟女自摸檢查有異、機警就醫,醫師呼籲女性朋友提高警覺,及早診斷、治療,即使是高風險的三陰性乳癌,若能早期治療,也有機會力拚達到「幾無癌症跡象」狀態。
35歲「房仲甜心」張小姐,兩年前自摸右側乳房感覺「刺刺的」,機警就醫發現2.9公分腫瘤合併多顆腋下淋巴結轉移,確診為「高風險性早期三陰性乳癌」,錯愕不已。所幸,在長庚醫院教授級主治醫師陳訓徹鼓勵下,積極配合治療,先接受化療合併免疫藥物的先期性治療,檢查幾乎看不到癌細胞,接續局部切除手術與術後輔助療法,目前病況穩定,找回美麗與自信,也證明即使是面對以「預後差」著稱的「三陰性乳癌」,仍應時時懷抱希望。
根據衛福部2019年癌症登記年報資料顯示,乳癌是國內婦女癌症發生率第一位,每年新增約1.5萬名個案,平均每36分鐘有1名女性罹患乳癌。
在所有乳癌類型中,「三陰性乳癌」占比約10-15%,復發機率比其他類型來得高;但近年隨著醫藥進步,早期三陰性乳癌也有機會追求以「不復發」、「幾無癌症跡象」為治療目標,尤其是「高風險性早期三陰性乳癌」。
台北榮總外科部部主任曾令民表示,高風險性早期三陰性乳癌是指「腫瘤介於1-2公分且合併腋下淋巴轉移」或者「腫瘤大於2公分,無論淋巴是否轉移」的三陰性乳癌。傳統治療觀念,是先做化學治療再手術,以縮小腫瘤、增加乳房保留的機會、預測藥物有無療效,5年無惡化或復發機率約為7成、5年存活率約為7成5左右。
今日現身說法的40歲陳小姐,去年「自摸」右乳有異常硬塊,上網查詢相關資訊,卻因害怕被診斷出三陰性乳癌,加上天生特別怕痛,遲遲不願就醫;後在朋友鼓勵下,赴北榮看診,曾令民醫師發現其腫瘤已達11公分,比壘球還大。雖確診為「高風險性早期三陰性乳癌」,但在積極配合醫囑下,接受化療合併免疫藥物的先期性治療,預後良好。
近年醫藥快速進步,在免疫治療的助力下,高風險性早期三陰性乳癌已出現新契機。「切莫自己嚇自己!」兩位醫師分享門診經驗,許多癌友得知罹患三陰性乳癌,網路爬文看到「惡性高、預後差」等負面用詞後,沮喪地想放棄治療。其實,無論早期或晚期,近年來三陰性乳癌治療已有明顯進步,呼籲癌友不要灰心,應積極配合醫囑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