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曾博群台北報導】111學年度陸生來台就讀碩博士班榜單昨日公告,計有45校共錄取465名,較去年減少241名,招生達成率為31%、創歷年新低,1500名額中,缺額有1035名;陸生聯招會總幹事、南台科大副校長林志鴻直言,受疫情、政治雙重因素影響,來台陸生人數就像在吃老本,明年僅剩800名陸籍學士班畢業生,「就像缺水的水庫沒有注入活水,水一定會慢慢流光」。
限在台學生報名 招生靠吃老本
碩博班錄取陸生人數最多的前3名學校為台灣大學(78人)、清華大學(64人)、陽明交通大學(40人);陸生錄取校系學類分類,以軟體及應用的開發與分析學類最多。
今年仍僅限在台陸生報名,因此陸生來源受限。中國大陸教育部2020年4月宣布,暫停大陸各地各學歷層級畢業生赴台灣升學就讀的試點工作,但已在台灣高校(大學)就讀,並有意願繼續在台升學的陸生,可依自願原則在台灣繼續升學。
林志鴻指出,在陸方未開放學士班學生來台後,學生本來就會愈來愈少,在兩岸關係及新冠疫情影響下,目前仍使不上力,也預期台灣未來招收陸生讀碩博士班的狀況會更糟。
明年800人畢業後 學士班沒陸生
林志鴻分析,明年這批800名學士班學生畢業後,陸生僅剩下碩博班學生。其中碩班生可升讀博班,也可再攻讀碩士雙學位,但以今年報考狀況看,僅7人是以碩士資格報考其他碩班,他直言,「管道仍在,若源頭的人流持續緊鎖,未來很難有改善的可能性」。
文化大學國際長陳維斌表示,兩岸關係能否改善,是未來陸生來台人數的關鍵,學校方面很難有直接的辦法應變或扭轉。
至於陸生願意來台,多半是崇尚台灣學術界的自由風氣,資訊多元廣泛且高教環境穩定,依陳維斌的了解,這些來台陸生畢業回去後,繼續攻讀學位的可能性較低,多半會選擇繼續留在台灣或前往歐美國家留學。
一名在台陸生表示,兩岸學術交流頻繁,對於台灣庶民的日常生活,留下良好印象,台灣人情味濃厚、文化隔閡較小,相信大多數陸生都有相同看法。
另外,台灣在資訊電子或設計相關產業,有相當完整的體系,很值得學習。基於這些理由,只要「外在變數」減少,相信會有更多陸生,未來仍願意選擇來台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