儲存設備攸關器官移植手術的成敗。圖/法新社
器官移植手術,能延續患者的生命。圖/美聯社
編譯/韋士塔
心臟、肝臟或腎臟等器官衰竭的患者面臨生命危險,往往須接受器官移植才能延長生命。拜科技進步之賜,器官移植手術的成功率日益升高;然而,器官移植手術的成功涉及多項因素,其中一個是器官的摘取與保存;器官離開人體後會迅速壞死,但研究人員開發新技術,可大幅延長器官保存的時間,還能修復原本已有損傷、無法移植的器官。
蘇黎世大學醫院(University Hospital Zurich)外科系教授卡維恩(Pierre-Alain Clavien)領導的研究團隊,已發表一項全新技術。他們設計的機器能夠模擬人體內部的環境,包括溫度(37℃)及壓力,藉此延長器官的保存時間。此外,這項裝置也能沖洗肝臟內殘留的液體,監測膽汁與蛋白質的數據,同時機器會向肝臟釋出抗生素及抗真菌的藥物,避免捐贈器官受病毒或細菌感染。
發表於《自然生物科技》(Nature Biotechnology)的研究報告指出,卡維恩團隊成功讓一顆肝臟在模擬人體的新型機器中儲存了3天,接受移植的的患者在術後一年仍然健康,並未出現肝損傷、損傷或排斥的跡象。研究團隊指出,這項技術能顯著增加可供移植的肝臟數量,既能使供體肝臟的保存時間超過目前的水準,還能修復受損嚴重而無法移植的器官。
報告指出,這個供體肝臟來自一名29歲的捐贈者,但由於出現病變,各移植中心均已表示無法使用,因為檢查病變是否屬於良性,需要24小時才能取得結果,進而決定是否適合進行移植,但這個時間已超過目前的標準。
目前,捐贈的肝臟取出後,通常只能透過低溫保存12小時,一旦超過這個期限,肝臟的細胞會被低溫破壞,降低移植手術的成功率;這個短暫的時間,常導致難以將器官與需要供體肝臟的人進行配對,許多患者難以找到合適的器官。
然而,卡維恩團隊的技術,為醫師、患者爭取更多檢測及治療病變的時間,透過這種方式,醫生能移植更多有類似問題的肝臟,挽救更多生命。
卡維恩教授表示:「在美國,每年約70%的供體肝臟法使用,我們希望搶救這些肝臟。將原本有小問題、無法使用的器官救回,讓我們相當振奮。」卡維恩的團隊展開進一步的研究,希望讓供體肝臟在移植前能安全儲存長達12天。如果這項技術成熟,甚至能在手術前使用藥物治療供體肝臟。
肝移植的需求正在成長,愈來愈多患者死於肝臟疾病,但可用器官的數量仍然很少。據美國衛生與公眾服務部(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的數據,目前美國有超過1.1萬人在等待肝移植。
卡維恩教授指出:「我們希望徹底改變治療肝臟疾病與移植手術的方式,造福更多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