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長庚醫院近視防治中心主任吳佩昌表示,家長應該從孩子3、4歲開始,每年定期1-2次由眼科醫師進行視力及散瞳驗光檢查,以掌握孩子視力變化及遠視儲備情形。圖/國健署提供
【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目前就讀國小二年級的小傑,在8個月前,因接受學校視力篩檢發現有異常情形,經醫師散瞳驗光檢查後,發現左眼遠視50度,右眼遠視25度;建議使用低濃度散瞳劑治療,並搭配國健署建議「30、10、120」日常護眼習慣,及定期回診追蹤,目前視力並無惡化,穩定控制中,而他就讀幼兒園的弟弟小亦,也是接受學校視力篩檢發現異常,經醫師散瞳驗光檢查正常,但仍持續定期回眼科門診追蹤。
高雄長庚醫院近視防治中心主任吳佩昌表示,家長應該從孩子3、4歲開始,每年定期1-2次由眼科醫師進行視力及散瞳驗光檢查,以掌握孩子視力變化及遠視儲備情形,因幼兒眼睛多為一兩百度之遠視,遠視度數就像孩子在「視力存摺」中的存款,可視為「好視力」之儲備度數,小學低年級及幼兒園遠視至少應有100度以上,小學中高年級遠視儲備至少50度以上,較能抵抗近視發生。
吳佩昌說,新冠疫情已進入第3年,大幅增加兒少線上遠距學習的時間,以及使用電子產品的機會,加上暑假來臨,增加孩子「宅在家」時間,他呼籲家長應落實「用眼30分鐘、休息10分鐘,每天戶外活動120分鐘以上」原則,幫助孩子培養正確用眼習慣及增加戶外活動,以維護視力,並趁著開學前,帶孩子進行定期視力檢查,可及早發現並進行矯治,且勿因疫情而中斷近視治療。
近距離用眼少一點 戶外活動多一點
根據國健署2017年「兒童青少年視力監測調查」結果顯示,幼兒園小班近視盛行率為6.9%、大班為9.0%,到小一達19.8%,到小六更達70.6%,而長時間「近距離用眼」為近視危險因子,建立良好護眼生活習慣應從遵循3010原則開始,家長可使用計時器、鬧鐘或電腦螢幕定時的提示等,提醒孩子用眼30分鐘後,確實讓眼睛休息10分鐘,離開螢幕或書本,此時可遠眺窗外、原地踏步、伸展肢體、上個廁所、勤洗手或幫忙做家事等都是不錯的方法。
此外,若因疫情因素無法到戶外活動,建議家長多加利用庭院、大樓頂樓、陽台或走廊等空間,做簡易的親子傳球遊戲,除了可以達到眼球活動,並協助孩子維持2小時的戶外活動時間。
記者會後合影。左至右為家長代表鄭先生父子、中華民國眼科醫學會陳建同理事長、國健署吳昭軍署長、家長代表鄭太太母子、教育部國教署邱秋嬋專委、高雄長庚醫院近視防治中心吳佩昌主任。圖/國健署提供
實證發現,增加戶外活動是視力健康的保護因子,國健署委託研究也發現,每在周戶外活動至少11小時,可以減少近視發生與度數加深。學童每天戶外活動時間須達120分鐘以上,因為戶外陽光可促使人體生成維生素D而強化免疫力,並會增加視網膜多巴胺分泌量,進而抑制眼軸伸長,而且戶外遠距離視野亦能減少眼睛肌肉緊張,延緩眼球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