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123RF
圖/123RF
文/林育安
周末假期時,爸爸媽媽可能會帶著小朋友到動物園或是休閒農場遊玩,此時,小朋友們可能看過全身布滿著似雪花般大小斑點的動物,也可能不知道牠是什麼動物,叫不出牠的名字。在此告訴小朋友們,牠的名字叫做「梅花鹿」,也是今天我們所要介紹的明星動物喔!希望經由介紹後,能讓小朋們對牠有更深一層的認識。
白色花斑 以此命名
梅花鹿又稱為「花鹿」、「台灣鹿」或「山鹿」,由於身體表面具有類似梅花形狀的白色斑點,因此被命名為「梅花鹿」,屬於台灣特有亞種的鹿科動物。體長約150公分、體高約為90公分,母鹿頭頂不會長角,公鹿於生長到2歲左右;就會在其頭頂上長出叉角,基部分枝向前方斜出,角上的分枝隨著年齡而增加,最後會分成4尖3枝,高達50公分的叉角,因此從梅花鹿頭頂鹿角的有無,可以做為公母鑑別的方式之一。
台灣於早期有「梅花鹿王國」之稱,滿山遍野都可以看到梅花鹿的蹤跡,可見當時梅花鹿的數量之多啊!梅花鹿主要分布的範圍,在500公尺以下的低海拔草生地和森林交界處,為典型的邊緣環境物種動物。早期先民於農田耕作時,常常可以看到梅花鹿在農田邊的灌溉溝渠飲水,和啃食草料的情景。
溫馴群居 階級區分
梅花鹿性情溫馴,為草食性動物,由於沒有什麼防衛能力可以抵抗肉食性動物的捕殺,因此過著群居性的生活,在牠們的族群社會中,梅花鹿也是有階級之分的。有空時,你慢慢觀察梅花鹿族群,就會知道哪一隻梅花鹿是領袖了。
此外,也會發現,當牠們在吃草時,會有3〜5隻的梅花鹿隨時注意鹿群周遭的動態,這些梅花鹿就是哨兵,牠們警戒著鹿群的周邊狀況,由於生活在野外,四處充滿著危機,因此牠們的聽覺和嗅覺都很靈敏。當這些身負警戒任務的梅花鹿發覺,周遭有任何風吹草動時,就會以發出聲響和擺動尾巴等訊息告知同伴,此時,在埋頭苦幹吃草的同伴們,一聽到警戒梅花鹿的叫聲或尾巴的擺動情形,就知道有危險,整個鹿群就會快速的奔跑到安全的地方,逃離肉食性動物的捕殺。
早期時,先民們生活大部分都很困苦,有時會捕獵一些野生動物或是梅花鹿,去販賣以貼補家用,或作為食物。當荷蘭人占據台灣之後,看到台灣有這麼多的梅花鹿,因此就以重金僱用台灣人大量捕殺梅花鹿,由於當時大家生活困苦且工資優渥,先民們為了增加收入以改善生活狀況,許多人便加入捕殺梅花鹿的工作。於1630〜1640年大量的捕殺梅花鹿,每年約有數萬到數十萬隻的梅花鹿被捕殺,這些鹿肉、內臟除了食用外,鹿皮則被製成皮格製品,除了被運回荷蘭外,也有被運送到華南沿海和日本等地銷售。
復育傳奇 鹿影再現
此外,先民們不斷地開墾荒地,耕田種植農作物或是建城鋪路,無形中也阻礙了梅花鹿的生存環境,大約在100多年前,台灣西部就不再看到梅花鹿的蹤跡了,1969年時最後一隻梅花鹿於東部海岸山脈的山區被捕捉後,從此梅花鹿在台灣野外就絕跡了。
現今大家所看到的梅花鹿,則是政府相關單位積極在墾丁國家公園和綠島等地區,進行梅花鹿的復育工作,希望有朝一日,我們還能夠看到野生的梅花鹿在野外活動覓食的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