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玲芳專題報導】今天七月七日是二十四節氣的「小暑」。暑代表炎熱,小暑則可顧名思義為小熱,主要指天氣開始變得炎熱,但還不到「最熱」(大暑)時,所以叫小暑。台灣天氣已轉為高溫、午後有雷陣雨型態,「溼」跟「熱」容易令人頭暈目眩、肩頸僵硬、感覺疲倦、四肢痠軟;中醫師表示,小暑首要養心、護心,飲食常吃高纖,沒事多拍手肘,都有保養之效。
睿鳴堂中醫診所中醫師康涵菁表示,夏天因爲體溫升高,人們常覺得補充再多水分,也無法解渴,甚至會有嘔吐、腹瀉、腹脹、頭脹痛、心悸等症狀;此時,切莫輕忽,以為是單純中暑,也可能是心臟出問題。
小暑節氣必須「養心」,心屬五行之「火」,夏天水分流失快,如果沒有適時補充水分,血液容易變濃稠,而產生血栓,塞到腦部就變成中風,塞在心臟或是血管,就會引起狹心症或心肌梗塞。
置身動輒攝氏三十七、三十八度高溫,身體體溫也會跟著升高,皮下血管擴張,回到心臟的血流量也顯著增多,心跳會加快,此時心臟必須打出更多血液,以充填擴張的血管,因此會增加心臟負擔。
暑氣通心 慎防心臟疾病
中醫認為「心為君主之官」,也就是說心相當於一國之君,是人體五臟六腑的主宰。心主火,夏主熱,心與夏天有同氣相求的特點,因此中醫有「暑氣通於心」的說法。夏天心臟出問題,常以非典型的症狀出現,中醫強調「預防」為先。
康涵菁提醒,天氣熱時,只要出現胸悶易喘、呼吸困難、不明原因失眠、大便習慣改變,與心跳快、喘,以及血壓不穩定症狀,就要當心。
心主血脈,而統一身之血,心藏神,思慮過度時,心血暗耗,則導致「神不守舍」,臨床上就會出現心悸、心煩、少寐、多夢。
小暑時節,可能突然出現不明原因失眠,屬於這類型者,傍晚時較易覺得疲倦無力,可能長期處於壓力緊張而不知,會使交感神經過於興奮、心跳加快、心肌耗氧量增加;同時,夏天高溫,會導致血液粘稠,血液流暢性降低。
定時排便 攝取充足水分
小暑節氣該如何護心?康涵菁建議,平時可以多拍打兩臂手肘處,此處為心經和心包經所經過之處,拍打可促進血液循環、活化免疫系統、穩定心臟節律。
氣血本來在夏天就很旺盛,氣為陽,氣往上走,容易氣漲、氣瘀,尤其容易表現在上半身,要讓身體快速的散熱,同時強化心臟功能,讓暑熱盡量發散出去。
該怎麼做?把一隻手伸直平放,另一隻手先從手掌背面拍打到外側的腋下以及肩膀處。拍打力道,如同「鼓掌」(拍手)的力度就好了,一分鐘拍打五十下,每天可以做二至三次。
小暑養生,康涵菁強調,護心之外的另一重點,是必須保持大便通暢。夏天最忌水分攝取不足,容易出現排便習慣突然改變、不規則或便祕。
倘若大便祕結,排便過度用力,恐使心肌耗氧量急劇升高,極易誘發心絞痛,因此,宜養成「定時排便」習慣,要常吃高纖維蔬菜和水果,如芹菜、香蕉等,適當進食五穀雜糧,也有利於通便。
此外,小暑節氣要注意,不要待在戶外太久、預防曝晒過度,而且一定要隨時補充水分,不能等到「渴了」才喝水;運動前先喝水,每二十分鐘即補水一次,避免誘發心臟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