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隻成年蜉蝣只能存活一天,一種被稱為侏儒蝦虎魚的小魚平均壽命只有八周。然而一些海膽壽命可長達二百年,一頭北極露脊鯨活了二百一十一年後依然「身體很硬朗」。為什麼不同動物的壽命會存在如此大的差異呢?
長得快,死得早?
其中一個解釋可概括成一句俗語「長得快,死得早」。小型動物比大型動物的新陳代謝速度快,壽命也相對較短。這明顯與自由基的數量有關,新陳代謝速度越快,產生的自由基就越多。「長得快,死得早」這一揭示生長速度與壽命之間關係的觀點得到了相關研究的支持,也就是說,儘管生物大小不一,但相同數量的組織在一生中消耗的能量幾乎是相同的。
但所有事物都有例外。有些生物,包括鳥、蝙蝠和豪豬的壽命,要比牠們體型大小相當且新陳代謝速度相同的動物的壽命長得多。另一個例外是人類:人類壽命是與我們體型相似且新陳代謝速度相同的動物的四倍。第三個例外是,發現定期服用抗氧化物補劑減少自由基數量的方法並不能延長壽命。
逃得早,死得晚
如果不是新陳代謝的速度不同,為什麼確實有一些生物比其他生物存活的時間更長呢?越來越多的研究人員認為,長壽的答案可能要從生態學和進化上去尋找,美國德州大學健康科學中心表示,一旦一個物種進化到具有逃避掠食者捕食的能力,在減少細胞損傷從而延長壽命方面的投資才是值得的。他把這個觀點歸納為「逃得早,死得晚」。鳥、蝙蝠和飛鼠的身體並不大,但壽命很長,原因就在這裡。不僅僅是飛行動物,蛤蜊、龜、多刺動物和無毛鼴鼠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