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王淑芬高雄報導】九十三歲的毛爺爺是退休法醫、九十四歲的林爺爺是退休警官,還有退休特教老師等,數年來按時到協會上課,他們從手持鼓棒不停顫抖,到能奮力的敲擊出鼓聲,進步被看到,也是延緩失智退化的見證。
高雄市黃興路靜謐的巷弄間,傳出陣陣的鼓聲,雖然節奏零零落落,但卻給老師與社工師最大的感動與回饋,也是失智者重要的非藥物療程。
「左左左、右右右……」,教室裡十餘名長輩,握緊鼓棒和著老師的節拍敲打著,但也有人顫抖的雙手握不緊鼓棒,辛苦地做著開合的手勢,即使是零零落落、顯得無力的鼓樂聲,溫麗芳老師依然肯定讚美,並要大家給自己一個讚,鼓勵長者只要不放棄,努力成果一定可以被看見。
高雄市聰動成長協會總幹事吳淑棉指出,治療失智有藥物及非藥物的方式,目前醫界建議雙管齊下,是最有益於患者延緩失智的方式。協會在公私協力資源挹注下,有一套對失智者的非藥物療程,透過系列認知課程,幫助患者縫合失落的感知與人生片段。
毛爺爺法醫退休逾三十年,只要看到傷口就急嚷要幫忙手術縫合;退休警官林爺爺也會在大夥失序時挺身而出,十足是「人民褓姆」的角色。
吳淑棉說,社工了解學員的經歷,「從他們人生的故事,做路徑誘導患者認知課程參與」,透過打擊樂、懷舊照片、畫畫等,解開過不去的節點,讓患者找回失落的感知。
四十年護理教職退休的周奶奶,自覺對於平常喜愛的節目,突然有一種「斷電感」,看不懂也聽不懂對白劇情,心理有一股莫名的恐慌與焦慮。
所幸失智症藥物及非藥物治療,讓她找回失落的感知,人生重燃希望,她不吝分享非藥物療程延緩病情的經過,鼓勵失智家屬為患者找到治療方式,有助於延緩病情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