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慧開法師(佛光山副住持、南華大學講座教授)
「深心願往」與「信心堅固」的補充說明
很多佛弟子學佛多年,不但皈依了三寶,甚至於還受了五戒、菩薩戒等,心中也曾發願希望未來往生彌陀淨土;然而念了多年的佛號,心中卻仍然感到很虛,對於往生佛國淨土,一點把握都沒有,問題究竟出在哪裡?
我認為有兩個至關重要的核心功課被忽略了,其一是「深心願往」,其二是「信心堅固」,我在上周的文章中討論的就是這兩個課題,這一周再做進一步的補充說明。
先就第一點「深心願往」來談,不少佛弟子一定會說:「我真的有發願往生啊!我也真正相信阿彌陀佛和淨土法門啊!」那麼我要問:「您是『如何』發願的呢?有親自開口向阿彌陀佛稟告來表達心願嗎?」被我這麼一問,不少人認真地想了一想,然後說道:「嗯!好像沒有。」這就是問題的關鍵了。
就如我說的,很多人學佛、念佛多年,卻從未想到或者忘了要親口向阿彌陀佛聖像稟告往生的心願,以至於念佛的功夫欠缺一個踏實的著力點,心中難免會感到很虛,所以對於往生毫無把握。這個問題的化解很簡單,就是到寺院大殿或者在自家佛堂,面對阿彌陀佛(或釋迦牟尼佛、觀世音菩薩等)聖像,親口稟報告白往生的心願【發願文範例請參閱上周日(2022.06.26)的專欄文章】。
像這樣以具體的行動來發願,等於是自己主動和阿彌陀佛直接建立了一個網路連線(Online)並且「加好友」,然後不斷地持續發願,如此一來,念佛的功夫就有了一個踏實的著力點,心中自然會感到信念堅實而穩固。
再就第二點「信心堅固」而言,在上周的文章中已經解說了淨土信念的三個面向:一、堅信佛言不虛,二、深信法門殊勝,三、自信己力可及。很多修學淨土法門多年的佛弟子,即使相信佛言不虛、法門殊勝,但是對於自己能否往生,卻感到沒有把握,自信心嚴重不足,念佛的力道難免大打折扣。
這個問題的癥結,可能出自兩方面:其一,對於阿彌陀佛「嚴土熟生」的本願以及淨土法門的道理,理解得還不夠深刻,以至於尚未生起「正信」;甚至有人還只是停留在以一種近似民間信仰——燒香拜拜、求神問卜、保佑平安——的心態來念佛,尚未真正契入淨土法門。
其二,是對於佛國淨土「尚未」或者「並不」十分嚮往,還談不上「深心願往」,以至於「真正意欲往生」的願力尚未發起,或者雖有發起但是還不夠深切,因而自信心無法堅固,所以念佛的功夫自然無法到家。
這個問題的化解也不難,就是要深入理解阿彌陀佛「嚴土熟生」的本願,以及淨土法門的道理。化解的途徑有多種:可以自行研讀淨土「五經一論」(《佛說阿彌陀經》、《佛說無量壽經》、《佛說觀無量壽經》、《華嚴經.普賢菩薩行願品》、《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及《往生論》)。
如果擔心自己讀經的能力或程度不足,可能讀不懂經論中較為深奧的文字或義理,也不用罣礙,可以閱讀歷代祖師大德的註解,以及當代時賢的白話解釋,或者上網蒐尋法師或居士們講解這些經論的影音視頻等等。
總之,其實已經有很多法寶流傳世間,大家就要想方設法去尋師訪道,然後自我修練,在現代資訊網路發達暢通的時代,只要有心探索,這些訊息是可以很容易蒐尋得到的;當然也需要能夠分辨網路上資訊的真假良莠,這方面可以請教一些同參道友。
雖然我在上文中列出了「五經一論」,並不是說全部都要研讀,大家可以量力而為,全部都讀固然很好,只讀一經、二經然後融會貫通也很好,甚至於讀經有困難就只一心念佛也沒有不好,當然了解經文的義理,可以幫助我們提升念佛的層次。
有讀者如果限於主、客觀的因素,一時無法深入研讀全部「五經一論」,可以先從一經、二經入手。我建議先認真研讀《佛說阿彌陀經》與《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因為篇幅不長,文字易懂,讀起來很快就可以琅琅上口。
如果擔心經文的義理可能會有不解之處,可參閱我的系列文章〈《佛說阿彌陀經》的現代解讀與釋疑〉(《人間福報》2013年7月7日〜9月8日),後來收錄在《生命是一種連續函數》一書中(250〜278頁)。(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