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人要你畫一個茶杯,你會用甚麼方法來畫它呢?
我想大部份的小朋友都會用稍微深色的筆,將杯子的輪廓描繪下來。原因是:當我們辨認物體的時候,最先看到的是物體的輪廓,其次才是色彩、質感等等。可以說輪廓是我們辨認物體的最重要依據。而描繪輪廓,最直接也是最簡單的方法,就是使用線條。
不只小朋友會用這種方法,其實我們老祖宗最初在描寫花、鳥、人物等,也是使用線條去畫出輪廓,我們稱之為「勾勒法」。單純的勾勒,我們稱之為「白描」,白描後再填上顏色,就是所謂的「勾勒填色」法。如果小朋友有機會到故宮去欣賞宋朝的花鳥畫,幾乎大部份都採用這種畫法。
後來,有一天我們的老祖宗發現:物體其實沒有線條存在。我們所看到物體的廓,其實都是物體邊緣和背景有所差異,我們才能辨認出物體,也才有所謂輪廓線的產生。
因此我們聰明的老祖宗又發明了一種描繪物體的方法:這次不用線條去描寫輪廓了!而是使用顏色或墨色直接去畫出物體本身,然後借由顏色或墨色與背景的差異,自然形成輪廓,進而顯現出物體的形狀,這種方法我們稱之為「沒骨法」。
至於這兩種畫法,哪一種比較好呢?其實可以說都各具特色。由附圖的兩幅畫作一比較,大家就可以更明瞭了!
小朋友,下次畫畫時,改變個方法,直接用顏色描寫物體本身,不必用線條畫輪廓,試試看,一定會有不同的效果!